2025年11月10日开始,南亚大陆被恐袭阴影笼罩。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三国首都相继发生暴力袭击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引发地区局势剧烈动荡。随后印巴两国在边境的军事动作,更是让这片本就矛盾丛生的土地,站在了冲突升级的悬崖边。
![]()
恐袭连发:三国首都的惊魂24小时
11月10日18时59分,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心脏地带”率先响起爆炸声。一辆停在红堡地铁站前红绿灯处的汽车突然引爆,彼时正值晚高峰,红堡周边的商业街、旅游区人流密集,爆炸瞬间将繁华街道变成人间炼狱。现场留下扭曲的遗体与烧毁的汽车残骸,至少12人死亡、20余人受伤,附近多辆车辆遭严重损毁。这是新德里自2011年高等法院炸弹袭击后,时隔14年再次发生重大恐袭,也是今年5月印控克区帕瓦尔加姆恐袭后,印度遭遇的最严重安全事件。
![]()
印度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警方依据《非法活动(预防)法》立案,封锁事发区域、关闭地铁站与周边商铺,全市安保级别全面提升。莫迪总理在前往不丹进行国事访问前誓言“彻查根源,绝不姑息凶手”,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也先后表态,强调调查将“迅速且彻底”。但截至目前,警方仅锁定汽车车主线索,尚未公布明确嫌疑人信息,反对党国大党借机批评政府“18小时未明确回应”,民众恐慌情绪持续蔓延。
![]()
新德里的硝烟未散,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恐慌又开始蔓延。据孟媒12日报道,袭击者当天上午在达卡多地引爆7枚简易汽油弹,目标精准指向临时领导人穆罕默德·尤努斯相关场所——包括尤努斯创办的乡村银行办公楼、其内阁成员法里达·阿克塔尔的商业地产,此外还有圣玛丽大教堂、天主教学校、公交车与医院也遭炸弹袭击。
![]()
万幸的是,这些袭击均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已让本就紧张的孟加拉国政局雪上加霜。
警方很快逮捕一名28岁嫌疑人,确认其为被取缔的人民联盟(前总理谢赫·哈西娜领导政党)下属学生组织成员,目前正就多起袭击事件接受审讯。此次恐袭发生在孟加拉国大选前夕,自11月初竞选活动启动以来,暴力事件已多次破坏选举氛围:上周一场竞选集会发生枪击,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含1名候选人),加上近期频发的政治杀戮与暴民屠杀,孟警方不得不悬赏征集线索,追缴去年动乱中被抢走的1300余件武器(含机关枪、步枪),只为试图遏制混乱态势。
![]()
孟加拉国达卡爆炸事件发生不久,当日12时39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传出的爆炸声,将这场“恐袭连锁反应”推向高潮。巴基斯坦媒体称是一名自杀式袭击者在G-11区地方法院外试图闯入法院未果后,转向附近警车引爆身上炸药,造成至少12人死亡、27人受伤,伤者中多人伤势严重,死亡人数存在上升可能。
该国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显示,现场安全屏障后,烧焦的汽车残骸燃起熊熊大火,浓烟直冲天际,目击者描述“人们四散奔逃,大门外躺着尸体,多辆车在燃烧,混乱不堪”。
![]()
“巴塔”组织很快宣称对此次袭击负责,在声明中明确“目标是司法官员”。巴政府反应强烈:总理夏巴兹亲自对接医院救治事宜,总统扎尔达里发文慰问遇难者家属;国防部长阿西夫更是直言“巴基斯坦正处于战争状态”,他尖锐指出,此次袭击是“一记警钟”,打破了“仅在巴阿边境、俾路支省偏远地区作战”的认知,同时批评“对与喀布尔统治者谈判抱有过高期望是徒劳的”——暗指阿富汗临时政府对巴塔的纵容。
该国信德省内政部长兰贾则强调“恐怖分子没有宗教信仰,是人类公敌”,并要求加强全省出入口、高速公路的检查监控,提升犯罪高发区情报效率。
矛盾交织:恐袭背后的三重深层动因
三国首都短时间内密集遇袭,并非孤立的暴力事件,而是南亚地缘矛盾、政治博弈与反恐体系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暴露出地区安全的脆弱根基。
![]()
从政治动因来看,孟加拉国的恐袭与大选直接挂钩。2026年2月的选举是哈西娜倒台后的首次民意表决,各政党为争夺权力激烈角力,被取缔政党的残余势力、对临时政府不满的群体,试图通过暴力袭击制造恐慌、打乱选举进程。人民联盟下属学生组织成员参与袭击的线索,印证了“政治势力借暴力干预选举”的逻辑,而尤努斯作为临时领导人成为主要攻击目标,更凸显出“权力过渡期的对抗性”。
![]()
与之不同的是,印巴两国的恐袭则带有明显的“呼应性”,背后是两国长期积累的地缘矛盾。印度新德里恐袭发生后,印媒很快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怀疑嫌疑人与巴境内“穆罕默德军”有关联;而巴基斯坦遭遇恐袭后,官方虽认定“巴塔”为凶手,却同时指责印度“支持代理组织”、阿富汗塔利班“协助巴塔”。
这种“相互指责”的背后,是克什米尔问题的长期发酵——2019年印度推行的克什米尔人口移入政策,激化了当地民族与宗教矛盾,使其成为恐怖组织滋生的“温床”;加上印度河流域的水资源争端(巴基斯坦80%农业依赖的河流上游多在印控区),两国在核心利益上的对立,让“恐袭”成为相互猜忌、加剧对抗的导火索。
![]()
从恐怖组织联动性来看,“跨境流动”特征愈发明显。巴塔在伊斯兰堡恐袭中快速认领责任,而其长期在阿富汗境内藏匿、依托巴阿边境山区开展“游击式作战”的特点,使得巴基斯坦难以彻底清剿;印度新德里恐袭的嫌疑人若确与“穆罕默德军”有关联,该组织在巴控克什米尔的活跃轨迹,也印证了“人员、资金、战术跨境流动”的隐患。
这些恐怖组织擅长利用南亚复杂的地缘环境:克什米尔的民族矛盾、巴阿边境的管理漏洞,成为其生存的“保护伞”,而印巴的对立心态,又让“联手反恐”成为奢望,客观上为恐怖组织提供了生存空间。
从反恐体系缺陷来看,南亚各国“单打独斗”的模式难以应对跨境威胁。印度虽依据《非法活动(预防)法》启动调查,但新德里恐袭嫌疑人身份迟迟未明确,暴露出“情报预警不足”;巴基斯坦虽能快速锁定巴塔为凶手,却因“巴阿边境管控难度大”,无法切断其藏身与补给通道;孟加拉国则面临“武器流失、残余势力反扑”的困境,安保力量难以覆盖所有潜在目标。
![]()
更关键的是,三国之间缺乏有效的反恐协作机制,印度与巴基斯坦甚至将“恐袭”作为指责对方的工具,而非共同应对的威胁,导致“恐怖组织借对立坐收渔利”的恶性循环。
边境升温:印巴军事动作加剧冲突风险
恐袭的余波很快蔓延至印巴边境,两国的军事调动让地区局势“剑拔弩张”,重回“袭击-指责-军事威慑”的危险循环。
今年10~11月,印度就一直在印巴边境一带大搞军事演习,而且是陆海空三军皆参加的那种,规模也相当大,巴基斯坦也采取了相对应的行动。近日恐袭发生,双方军事力量再度加强集结。这次是印度先谴责巴基斯坦,但媒体报道后者率先在边境采取军事集结行动。据伊斯兰堡消息人士透露,在首都恐袭发生后,巴方已开始向东部印巴边境“预防性调动精锐陆军部队”,拉合尔-伊斯兰堡高速公路上的军车车队、部队活动明显增加。
![]()
同时,巴当局发布了覆盖东部边境的“飞行禁区通告(NOTAM)”,这一措施被解读为“预防印方可能的军事行动”。事实上,这并非巴方首次在敏感时期发布NOTAM——10月28-29日印度“三叉戟”演习期间,巴方就曾采取类似限制,此次在恐袭后重启,释放出“强化边境防御”的强烈信号。
印度的回应同样强硬。新德里恐袭后,印军已在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边境“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加强了对边境出入口、重要道路的检查。《印度时报》直言,若调查证实新德里恐袭存在“巴基斯坦因素”,印度将“采取强有力回击”。
![]()
这一表态并非空穴来风:今年5月,印度因印控克什米尔枪击事件发起“辛杜尔行动”,空袭巴方9处目标;巴方随即以“铜墙铁壁”行动反击,摧毁印方26个军事目标,并通过网络攻击瘫痪印度70%电网。
尽管双方5月达成停火协议,但边境紧张从未真正缓解——7月两国同时收紧空域管控,印度还在争议的锡尔河口附近举行“三叉戟”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此次恐袭后的军事戒备,无疑让脆弱的停火协议面临考验。
分析人士担忧,克什米尔和旁遮普地区可能成为“冲突爆发点”。一方面,克什米尔作为印巴矛盾的核心,恐袭后双方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可能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印巴在边境的“预防性调动”若出现误判,可能引发“意外冲突”——两国均拥有核武器,任何军事摩擦都可能产生不可控的后果。
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巴当前的对抗已从“军事层面”延伸至“舆论层面”:印度社交媒体充斥着“报复”“血债血偿”的声音,巴基斯坦民众也对“印度支持恐怖组织”的说法深信不疑,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可能进一步压缩“外交对话”的空间。
![]()
破局之困:南亚反恐的现实挑战与中方立场
面对恐袭频发与边境紧张的双重危机,南亚地区要走出“暴力-对抗”的循环,需破解三大现实挑战,而中国的立场为地区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要挑战是印巴信任缺失下的反恐协作难题。每次恐袭后,两国首先选择“相互指责”而非“联手调查”:印度怀疑巴基斯坦支持恐怖组织,巴基斯坦则认定印度借巴塔制造混乱,这种“零信任”状态让“切断恐怖组织跨境通道”成为空谈。
以此次巴塔袭击为例,巴方明确其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关联,但印度若借此炒作“巴阿支持恐怖主义”,可能进一步激化地区矛盾,而非聚焦反恐本身。
事实上,印巴若能放下对立,在克什米尔问题、水资源争端上寻求对话空间,共同梳理恐怖组织的人员、资金流向,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暴力,但当前的舆论氛围与政治对抗,让这种“合作”短期内难以实现。
其次是恐怖组织的“隐蔽性”与“流动性”打击难度。新德里恐袭中,嫌疑人若真如印媒推测“以医生身份为掩护”,炸药藏匿于居民楼,凸显出恐怖组织“平民化伪装”的特点;巴塔则依托巴阿边境山区,打“游击式作战”,即便巴军多次清剿仍能死灰复燃。
![]()
这些组织擅长利用“治理漏洞”——克什米尔的管理真空、巴阿边境的松散管控,加上部分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使其能够持续获取人员与物资支持,单一国家的反恐行动难以形成“闭环”。
最后是政治博弈对反恐的干扰。孟加拉国的恐袭被用于“干预选举”,印巴的恐袭成为“地缘对抗工具”,阿富汗临时政府的态度则进一步加剧混乱——在伊斯兰堡恐袭后,阿临时政府未回应巴方关切,反而声援印度谴责新德里恐袭,这种“拉偏架”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巴阿信任,也让“地区反恐统一战线”无从谈起。
正如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所言,“对喀布尔统治者的谈判期待落空”,反映出“政治私利凌驾于反恐共识”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立场为地区稳定注入了关键变量。针对巴基斯坦恐袭,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将一如既往坚定支持巴基斯坦打击恐怖主义”,这一表态不仅为巴方提供了政治支撑,也传递出“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维护地区和平”的明确信号。
我国在巴基斯坦有大量投资,巴方安全环境不稳定直接影响中方利益,因此我们关注南亚反恐进程,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地区矛盾”,反对“将恐袭政治化、工具化”。
对南亚三国而言,当前正站在“冲突升级”与“理性管控”的十字路口。若任由恐袭引发的对立情绪蔓延,印巴边境的军事调动可能升级为实际冲突,孟加拉国的选举混乱可能加剧社会分裂,最终让恐怖组织渔翁得利;反之,若能以此次恐袭为契机,推动地区反恐协作,在政治争端上保持克制,才有可能打破“暴力循环”。
![]()
正如某军事分析人士所言,南亚的和平稳定,既需要各国“放下仇恨”的政治智慧,也需要“联手反恐”的行动共识——这不仅关乎三国民众的生命安全,更决定着整个南亚大陆的未来走向。
消息来源:《环球网》11月12日报道《印军已保持高度戒备,巴方称“处于战争状态”,首都爆炸案加剧印巴紧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