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俄乌战争仍在继续,而西方的制裁也没停过。两边夹击下,俄罗斯的劳动力市场几乎撑不住了。军工厂加班加点,基础设施项目一摊一大片,科技产业还得自力更生。
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手不够,仅军工领域就缺200万人。于是,俄罗斯开始大规模寻觅“外援”。让人意外的是,俄罗斯看了一圈,竟然把目光投向了印度和朝鲜。地理更近、合作多年、技术匹配的中国却被明显“冷落”。
![]()
俄罗斯到底怎么想的?中国人真的被“排除”了吗?
俄罗斯为何偏爱印度和朝鲜?
俄乌战争一拖再拖,把俄罗斯的年轻劳动力几乎抽空了。适龄男性大批参军,制造业直接“断粮”,建筑工地也停了一大片。最要命的是,西方技术卡脖子,俄罗斯想自立门户搞高端制造,但没人干活,再高端也白搭。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开始重新设计它的“移民拼图”。第一个被选中的,是人口大国印度。
为什么是印度?说白了,性价比高。
印度每年能“产出”50万IT工程师,这些人习惯出国打工,语言能力也不错。再加上印度人在欧美表现出的低犯罪率和专业度,符合俄罗斯“稳定优先”的用人思路。硅谷的印度裔高管占比高达40%,这可不是吹的,是多年累积下来的“人设”。
![]()
当然,印度人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社区封闭,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但俄罗斯可能通过分散安置或行业限制来控制风险。
另一个备受青睐的,是朝鲜劳动力。为什么选这个“老朋友”?因为他们纪律严明、成本低。之前顿巴斯战场上,朝鲜工兵负责扫雷,干活又快又稳;还有朝鲜工厂为俄罗斯代工无人机,这样的“战略资源”可遇不可求。
更关键的是,朝鲜在国际上跟俄罗斯一样被制裁,两国“同病相怜”,合作起来没太多顾忌。在全球都对朝鲜避之不及的背景下,俄罗斯反而把朝鲜当成“特别通道”,这不只是用工问题,更是地缘政治上的一种“交换”。
![]()
中国移民去哪儿了?
说起来,中俄接壤,合作几十年,技术互补性也强,为什么俄罗斯不优先考虑中国劳动力?
首先要知道中国的制造业行业工资早就不低了。黑龙江2024年平均月薪就超过6000元人民币,已经高过俄罗斯远东不少城市。再加上卢布贬值,中国人去俄罗斯打工的收入吸引力大幅下降。比如,一个在深圳的IT工程师,年收入是莫斯科同类岗位的将近两倍。在没有足够经济激励的前提下,愿意跨境打工的人自然就少。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去留”。中国的技术型人才更倾向留在国内或前往欧美,那里机会多、平台大。俄罗斯虽然有合作空间,但生活条件、语言环境、社交网络都不是优势。
在俄罗斯,连个像样的唐人街都没有,生活适应成本高。相比之下,东南亚或北美的华人社区成熟得多。
![]()
再说俄罗斯自己的担忧。虽然两国关系密切,但一些俄罗斯舆论对华人移民有“过度集中”“地缘渗透”的老印象。卡内基中心的研究人员就指出,这种历史性的警惕在政策执行中可能会体现为“隐性审慎”。不是明说“不要”,但也不会主动“招手”。
从经验来看,俄罗斯也尝试过引进中亚劳动力,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这些国家的工人不少。但结果并不理想,根据俄内务部2023年的数据,这些移民的犯罪率居高不下,让俄罗斯对“文化距离太远”的移民更警惕。
相比之下,印度人与朝鲜人虽然各有问题,但在俄罗斯眼里“更可控”:印度人高度专业化,但文化上不太扩张;朝鲜人纪律性强,也没有太多社会融合的诉求。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的选择,更多是基于“管理成本”而非中俄关系的冷暖。
![]()
印度、朝鲜真能救场?
不过,俄罗斯真能靠印度和朝鲜解决劳动力问题吗?也不一定。
印度人虽然人数多、技术强,但他们的社区封闭性在多国都引起过争议。在英国、加拿大,都曾爆发过因为印度社群内部过度集中引起的社会摩擦。俄罗斯如果引进太多,能不能管理好是个问号。
再看朝鲜。朝鲜的人口总数只有2600万,能派出去的劳动力更是有限。再加上朝鲜政府对劳工的控制极其严格,俄罗斯能从中获取的劳动力数量,可能远远不够填补几百万的缺口。
所以,俄罗斯的移民策略短期能缓解问题,但长期看,它得在“技术引进”和“社会融合”之间找到更平衡的办法。德国早年搞的“蓝卡计划”就有参考价值:引进非欧盟的高技术人才,同时配套语言培训、文化融合机制,避免社会撕裂。
![]()
那中国就没有机会了吗?也未必。
俄罗斯现在更需要的是“技术”,而不仅仅是“人”。中国在基础设施、5G、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恰好能通过“项目制”进入俄罗斯。比如华为在俄罗斯承建的5G基站项目,中国基建公司承包的远东高铁工程,这些都是“不用人搬砖,也能合作”的现实例子。
再往远看,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也很明显,劳动力市场会越来越紧张。但这也可能催生出新型的合作模式,比如医疗输出、养老服务贸易等。中国不一定非要“输出劳动力”,也可以“输出服务”。
![]()
如果未来俄乌战争继续拖延,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恐怕要进一步依赖外部输入。到时候,它可能不得不放宽对中国劳动力的限制,哪怕只是以短期派遣、“项目制合作”的形式。
俄罗斯今天的移民选择,看起来像是“看不上中国”,其实是战争、经济和文化三重因素的结果。这不是政策的对错,而是现实的博弈。
中俄关系从来不是靠劳动力流动支撑的。能源、科技、金融,这些才是两国合作的主轴。移民问题只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彼此之间在结构性问题上的差异。
![]()
未来的合作,未必非要走“人进人出”的老路。
如果能找到技术、服务、资本等更高层次的对接点,中俄之间的互补空间反而会更大。对中国来说,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人去俄罗斯打工,而在于我们能不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找到最适合的位置。
对于俄罗斯来说,移民是解一时之渴,制度和合作机制才是撑起未来的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