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嘉月 来源 | 广告案例精选
同样是Pocket,苹果最新推出的这款可真是秀出了新高度。
别误会,这可不是大疆或影石的手持云台相机,而是苹果与日本设计师品牌三宅一生联手打造的iPhone配件。
![]()
准确说,就是“一块布”,苹果官方将其命名为“iPhone Pocket”。
这块布来头不小,短款1299元,长款1899元,预计11月14日正式开售。
![]()
图源:苹果官网
消息一出,全网立马炸锅,网友们的吐槽如同潮水般涌来。
![]()
一块布卖1899
库克果然不坑穷人
苹果官方对iPhone Pocket的描述相当唯美:设计灵感源自三宅一生标志性的“一块布”理念,采用独特的3D针织一体结构,可适配所有iPhone以及其他随身小物。
官方甚至宣称这款配件能以美妙方式将iPhone随身穿戴。
具体有多美妙呢?请欣赏来自苹果的OOTD:
![]()
图源:苹果官网
然而,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迅速找到了对这款产品更接地气的理解。
保温水瓶套、饮料杯套、长筒袜甚至搓澡巾中间剪了一刀,各种神评论纷至沓来。
一位网友直言:这不就是姥姥给织的保温水瓶套吗?
除了误以为是相机之处,由于产品名称与华为的小折叠屏手机“华为Pocket”雷同,惹得不少网友以为苹果也推出了折叠屏手机。
结果点进去一看,两眼一黑,苹果卖的是1299的一块抹布???
![]()
图源:苹果官网
面对这些质疑,苹果客服回应称,苹果很少推出“包包”类配件,该款Pocket支持多种佩戴方式且颜色选择丰富,最后还提到“联名款产品通常定价较高”。
关于价格的讨论,无疑是这场争议的核心。
有网友怀疑“苹果在玩抽象”。
![]()
“你确定这玩意要1299,这玩意不是智商税吗?买坨毛线自己回家织一个不香吗?”类似的质疑在社交平台上不绝于耳。
![]()
网友们很快算了一笔账。市面上普通的针织手机袋仅售几块钱到几十块,而iPhone Pocket的价格是它们的数十倍不止。
![]()
图源:淘宝
更有网友翻出苹果以往的争议产品族谱。
2021年推出的145元抛光布,被网友吐槽为“天价抹布”。
![]()
图源:苹果官网
前段时间上新的iPhone17,与之配套的749元的Beats防摔保护壳和479元的斜挎挂绳,也曾引发了类似争议。
![]()
图源:苹果官网
“库克果然不坑穷人”,这条评论收获了大量点赞。
![]()
有人嘲讽:“这一点技术含量没有,华强北一天就做出来了。”
底下神回复:“这个华强北不搞这种针织,这个得交给义乌。”
![]()
义务还未开工,网友自己先动手,爆改袜子,做出了iPhone Pocket平替版。
![]()
图源:小红书
更炸裂的还有人恶搞将布袋P成连体衣,看完要洗眼睛系列。。。
![]()
![]()
图源:小红书
这些DIY作品虽然粗糙,却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表达了对苹果定价策略的态度。
![]()
苹果X 三宅一生
这是什么神奇组合
苹果为何选择与三宅一生合作推出这样一款产品?
这得从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起。
众所周不知,乔布斯最喜爱的时尚设计师就是三宅一生。
苹果发布会上,乔布斯穿着的那件标志性黑色高领衫,便是出自三宅一生的手笔。
![]()
图源:爱范儿
两位大师一位改写了科技史,一位以服装语言重新定义“简约”。
尽管两人彼此敬重,三宅也曾出现在苹果的Think Different广告中,甚至差点为苹果设计员工制服,但双方生前始终没有正式合作过。
![]()
图注: 三宅一生客串苹果广告
如今,这两个品牌终于实现了跨界连结。
对此,三宅一生设计工作室的设计总监宫前义之解释道,这次合作是两位伟大创新者精神的延续。这两位伟大的创新者都已离世,但我们共同之处是:我们依然不断挑战自我,持续创造真正原创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Pocket并非苹果推出的首款争议配件。
追溯苹果的产品线,类似案例比比皆是。
最经典的当属2004年推出的iPod Socks,一套五颜六色的针织袜,专为保护iPod设计。
![]()
图源:苹果
当时的iPod可是价值399美元的奢侈数码产品,给它穿上一双袜子似乎也合情合理。
![]()
图源:苹果
今天的iPhone Pocket,简直就是iPod Socks的精神续作,只不过从穿袜子进化到了背袋子。
更近的还有上面列举的几件产品。
苹果似乎摸透了高端配件的生意经。
数据显示,2024年苹果配件业务营收已经占总额的12%,超过4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
而高端手机配件市场年增长率高达24%,联名款的溢价普遍能超过300%。
![]()
争议越大,卖得越好?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吐槽声浪巨大,市场反馈却呈现明显分化。
在反对者高呼智商税的同时,也有消费者表示期待。
部分时尚博主强调联名款的收藏属性,认为它具有保值潜力。
支持者有自己的理由:三宅一生的解构主义设计+苹果的品质把控,拎着去咖啡馆比拿大牌包更低调高级。
![]()
图源:苹果官网
还有用户认为:终于有能装下Pro Max又不臃肿的随身包了,比揣着电池舒服多了。
这种分化恰恰印证了消费市场的分层现象。
对普通用户来说,几十元的替代品随处可见;但对追求设计感和品牌调性的高端用户来说,1299元买的是联名价值、品质把控和独特性。
这并非苹果第一次因产品定价引发争议,很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从1983年卖2.9万美元的Apple Lisa,到2013年的iPhone 5c,再到2021年的抛光布和2024年的Vision Pro头显,苹果一直走在争议的前沿。
![]()
图注:Apple Lisa
而2021年的抛光布便是最赤裸的例子——当时骂得越凶,买得越疯。
这次的iPhone Pocket似乎在重演历史,争议越大,关注度越高。
按照苹果以往的经验,大概率会出现吐槽的人不买,想买的人抢着下单的场景。
苹果与三宅一生的这次合作,表面上卖的是一块布,实际上卖的是设计、品牌和身份认同。
美国心理学家列昂·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当消费者的行为与认知出现落差时,会倾向于通过调整自身认知以恢复内在平衡。
![]()
图源:苹果官网
面对售价1299元的针织布包,消费者可能会激活品牌稀缺性、设计特立独行或文化表达等心理认知,以缓解潜在的价值落差。
这就好比巴黎世家卖4500元的内裤裙,与义乌市场类似款形成天壤之别。
![]()
图源:巴黎世家
不是对比的荒谬令人无奈,而是你越看越发现这荒谬居然合理。
在社交即认同的消费环境中,一件看不懂的苹果单品,拿它的人不一定是审美引领者,但往往是舆论场里的参与者。
买的不是布包,是社交货币;背的不是手机袋,是存在感。
![]()
有的是为这块布买单的人
随着11月14日发售日的临近,这场关于消费主义的大讨论也将迎来现实检验。
在当下,有人愿意为实用买单,有人愿意为设计买单,而苹果和三宅一生,只是精准找到了愿意为后者买单的那批人。
苹果的配件生意从来不是靠走量,而是靠精准抓住小众需求,用品牌溢价赚钱。
所以当你嘲笑那块布时,苹果可能压根没指望你购买。
它的目标客户是那些愿意为设计支付溢价,追求独特性和品牌价值的人群。
![]()
图源:苹果官网
一位网友的评论可能道破了天机:我对人家爱答不理,人家苹果也没看上我。
每位顾客限购2件的购买限制,更像是苹果对市场需求的精准调控,维持产品的稀缺性和话题性。
毕竟在消费社会,价值从来不是由成本决定的,而是由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决定的。
当苹果的布包遇上三宅一生的褶皱,付出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在社交场上传递的身份信号。
而这场争议背后,真正的问题或许是:在符号消费盛行的今天,我们到底是在购买商品,还是在购买商品背后的标签?
本文首发于广告案例精选(ID:ad282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