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皮教发
![]()
上午大课间,动感的音乐回响在武汉市黄陂区四黄中学的操场。两千余名学生奔跑的脚步声铿锵有力,而在流动的队伍旁,几位手持记录本的同学们正专注地观察、记录。“我们不只是记录,更是在为每个班级寻找闪光点。”一位成员解释道。这些日常的闪光瞬间,将转化为正向的班级积分,成为每周评选“文明班级”“活力班级”的重要依据。在这所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管学生”已内化为独特的育人生态。学校致力于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共同成长”的路径——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学生,让每个人在参与中学会负责,在服务中体会价值,真正成为校园的“小主人”。
![]()
武汉市黄陂区四黄中学
积分制:让学生成为校园治理的主角
“过去靠老师说教,现在靠制度说话,更靠学生自主。”四黄中学校长雷华文介绍,学校自2024年2月起全面推行“班级德育量化积分制”,将抽象的行为规范、品德表现等,转化为一套清晰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日常行为、品德素养、责任担当三大维度,细化为仪容仪表、课堂纪律、寝室管理、志愿服务等具体指标,形成“学生自主评价+教师全程监督+学校复核公示”的运行闭环。
“我们从课堂到宿舍,从学习到生活,都有明确的指引。”九年级学生小陈举例说,“比如主动帮助老师处理公共事务+1分,拾金不昧根据物品价值+1至5分,寝室卫生连续优秀+1分……这些都不是‘扣分条’,而是‘进步梯’。”
在四黄中学,积分制的灵魂不在于“管”,而在于“建”。学校每日在公示栏更新各班积分,每周举行流动奖牌颁发仪式,并赋予优秀班级“愿望兑现卡”——有的班级赢得了额外的体育活动时间,有的实现了与校长共进午餐的交流机会。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雷华文说,“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管理,而是主动参与建设。”
![]()
运动场上展现青春风采
“过去是我们催着学生改,现在是他们自己抢着‘优’。”一位班主任深有感触。在寝室管理方面,以往需要反复提醒的内务整理,如今已成为学生之间的自觉比拼。“流动红旗挂在哪儿,哪儿就有满满的成就感。”
值得一提的是,积分制在实施中不断优化。学校定期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师生意见,对评价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例如,最初“帮助老师”一项界定不够清晰,后来明确为“处理学校及班级公共事务”,并强调教师不得要求学生处理私事,既保护学生权益,也引导形成健康的师生关系。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四黄中学的积分制不仅构建了一套管理机制,更塑造了一种成长生态。在这里,学生不仅是制度的遵守者,更是校园治理的参与者、集体荣誉的共建者。正如雷华文所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我们通过积分制,看见每一个进步,点亮每一处闪光,让管理成为育人的一部分。”
![]()
鼓励自主探索
课堂延伸:让学习成为自主探索的旅程
在四黄中学,自主管理的理念已从校园生活延伸至教学领域,重塑着四黄中学的课堂生态。
“数学课不再是单向地‘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分小组、兵教兵、打补丁、讲得清’。”从教近四十年的数学教师韩桂芳,用这组简洁的“教学公式”概括了她的课堂变革。她将班级学生组织成四人学习小组,由学优生与学困生合理搭配,形成一个个互助共进的“学习共同体”。在这里,学生们共同订正错题、讲解难题,知识的传递在平等的交流中自然发生。
“让学生教学生,绝不是教师的缺位,恰恰是为了让学习更深层地发生。”韩桂芳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她发现,这种“兵教兵”的模式带来了双重收获:学优生在讲解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透彻,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而学困生则在同伴营造的安全氛围中,敢于提问、乐于参与。此外,她长期坚持“小练”制度——利用午休前半小时,针对核心知识点设计精简的基础练习。“不贪多,不求难,重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夯实基础。”她强调。
![]()
青春向阳生长
年轻教师蔡椰子则为自主课堂注入了科技活力与时代气息。她巧妙运用AI辅助教学,通过分组积分、游戏化闯关等趣味形式,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愿意主动迎接的挑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他们‘如何学会’以及‘如何合作’。”她观察到,在小组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潜移默化地习得了倾听、表达与协作这些受益终身的能力。
从资深教师的经验传承到青年教师的创新实践,四黄中学的课堂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学生从被动接收者成长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教师从知识的唯一权威,转变为学习路径的设计者、学生潜能的点燃者;而学生则从被动的接收者,成长为积极的探索者和互助的合作者。自主,已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更成为一种学习习惯和成长姿态。
![]()
“绿野寻踪,青春同行”徒步
活动育人:在多彩实践中向阳生长
在四黄中学,教育从不局限于课堂。一年四季,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同一个个成长的实践场,为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春日,远足踏青是学校的传统项目。今年四月,近千名师生共同挑战了15.1公里的“绿野寻踪,青春同行”徒步。绵延的队伍穿梭于乡野之间,学生们不仅用脚步丈量土地,更在过程中自发组织文艺表演、自然写生、团队游戏等。副校长简红勇表示:“远足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磨炼意志,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互助。”
![]()
尽情展示才艺
初夏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如期而至。这场持续近三周的文化盛宴,包含了文艺竞赛、综合汇演和创意易物会三大板块。在棋类赛场上,选手们凝神静气,在方寸之间运筹帷幄;在文艺汇演中,从激情四射的架子鼓《海阔天空》到韵味十足的民族舞《牧民新歌》,学生们尽情展示才艺;而易物会上,二十多个各具特色的摊位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线,学生们化身“小掌柜”,用闲置物品交换心仪之物,还在过程中设计了抽奖、游戏等互动环节。
“我用自己手绘的图画换到了一本期待已久的书。”七年级学生小张兴奋地分享,“不仅锻炼了沟通能力,更让我懂得了珍惜和分享的意义。”
![]()
搭建成长舞台
秋高气爽时节,校园又迎来体育竞技的热潮。10月末,第十一届秋季田径运动会上,短跑健儿如离弦之箭,长跑选手挥汗坚持,接力赛事更是将团队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趣味运动会上,拔河、跳绳、篮球接力等项目让欢声笑语洒满校园。
寒冬岁末,元旦文艺汇演压轴登场。学生们自编自导的节目精彩纷呈:歌曲《赤伶》古韵悠扬,相声《歪学语文》妙趣横生,诗朗诵《四黄礼赞》情真意切。这场全员参与的文艺盛会,成为学生们展示自我、凝聚情感的重要平台。
![]()
学生真情告白
对于一所寄宿制农村学校而言,这些贯穿全年的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德育主任汪进深有体会:“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填补了课余生活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自主管理、团队协作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
创意易物会
心理护航:为自主成长注入内心力量
“你不是一颗固定的种子,而是一条流动的河。你有无限可能,永远都在变化和成长中。”这句充满哲理的话语,出自四黄中学心理教师罗贞贞之口,如今已成为许多学生笔记本上的座右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课程的一部分,更是学生成长的“隐形翅膀”。学校构建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固定设置的心理课、随时开放的心理咨询室、曼陀罗绘画、心灵信箱、亲子润心活动等,形成了一张“预防—疏导—赋能”的全流程心育网络。
“学生特别喜欢上心理课,走在路上常有孩子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来我们班上课呀?’”罗贞贞笑着说。她的课堂以活动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情绪调节、人际沟通和自我肯定。
![]()
罗贞贞在上心理课
心理教育的成效,体现在点滴细节中。一位曾因家庭关系陷入情绪低谷的男生,在个体辅导中逐渐学会表达需求,修复与父母的关系,最终走出阴霾;一次“发现优点”的课堂活动中,一位总是沉默的女孩,听到全班同学为她真诚地说出十几个优点后,动情地说:“这是我人生中最温暖的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课程的普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助意愿。“上过心理课的同学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能够主动寻求帮助;而没上过课的同学则往往存在‘病耻感’,求助意愿明显偏低。”罗贞贞道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面对困境的内在力量。”
![]()
户外自主游戏
在四黄中学,自主不是放任,而是有引导的成长;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有温度的唤醒。
从学生会自主管理到课堂上的“兵教兵”,从远足活动的独立策划到心理课堂的情绪探索,这种“有引导的自主”,让农村孩子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得了管理自我、携手他人、面向未来的能力。正如雷华文校长所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我们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土壤,让他们自己长出力量。”
(图片由学校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