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4万现金遭盘问!自己的钱要“自证清白”?反诈还是刁难百姓?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事情其实很简单。
就是一位律师去银行取4万块钱,结果柜员劈头盖脸一连串问题砸过来,比如:钱哪来的?买什么用?上个月谁给你转的账?之类的问题。
这位律师没说话。
柜员就说报警了,等着吧。结果等了半小时,警察没来。银行又突然又说,没事了可以办了。
律师烦了转身走了。
事后写了篇长文,上了热搜。
说实话,我自己身边的朋友也经历了,没到报警的程度就只是问一下。
很多人不理解这是咋了,其实就是咱们国家保护普通老百姓的一种方式,只是部分执行的时候变样了。
说实话我自己看完都觉得很影响生活和心情。
实际央行今年8月刚发过征求意见稿,说取消5万以上现金存取必须登记来源用途的硬性规定。
为啥要取消?就是怕把正常人的日子给卡死了。
结果案例里律师这边直接自己加码:别说5万了,1万也得核实来源。理由是“当地反诈需求”。
中央说要松绑,下面反而拧得更紧。
湖南怀化还有个杨医生,老公手机号被运营商以“涉诈风险”停机20多天。啥也没干,就是系统显示有风险。怎么复机的也不告诉你,11月6日莫名其妙就恢复了。
这中间20多天怎么过的?没人管。
银行怕什么?柜员到底为啥这么做?
其实都是诈骗闹的。
![]()
不问清楚,结果用户取完钱转头被骗了,回来找银行要说法,说银行没给到必要的提醒,银行得背锅。
说起来大家都是利益相关方。
不管你咋弄,指标就一条,涉诈资金零容忍。那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刀切——所有取钱的都盘问一遍。能拦一个是一个,总比出事背锅强。
基层执行者为了自保,把本该撒向犯罪分子的网,撒向了所有人。
大家都不是用户了,都是嫌疑人了。
有的地方规定,取1万以上现金得提前预约,还得说清用途。
你说参加婚礼,人家问:“为啥不转账?”“为啥非要现金?”“谁结婚?”“哪办?”
有人上个月转5000块给朋友,第二天卡就冻了,理由是涉嫌电信诈骗。怎么解冻?去派出所开证明,证明你不是骗子。
我自己亲身经历是给我妈转了几万块钱,结果我妈卡就被锁了,需要本人亲自去银行申请解冻。
![]()
虽然都挺难的,但是真的有点影响生活了。
毕竟真正的骗子会老老实实去银行取钱?人家早用各种洗钱手段转移资金了。你这种盘问式反诈,拦住的都是老实人。
反诈到底在反什么?
看周律师那篇长文,柜员盯着他的眼神,像在审犯人。问问题的时候,那态度就是默认你有问题,除非你能证明自己没问题。
我的钱,我的卡,取点现金包个红包,需要向你汇报?
隔壁新加坡怎么干的?人家风险分级管理。日常消费、婚丧嫁娶这种场景,简化流程,快速放行。真正异常的交易——比如大额资金突然频繁转入转出,才重点监测。
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所有人当嫌疑人盘问一遍。
还有一点:得有畅通的申诉渠道。你说我涉诈?行,那你得告诉我哪儿涉诈了,给我个说理的地方。
可现在呢?周律师那次,银行说报警了,警察半小时没来。杨医生那次,运营商说涉诈,20多天后莫名其妙复机,连个解释都没有。
![]()
申诉渠道基本等于没有。
说到底
反诈本来是好事,保护老百姓的钱袋子。可一旦执行起来层层加码,好事就变成了扰民。
银行怕担责,所以盘问你。运营商怕背锅,所以停你机。基层执行者怕出事,所以宁可错杀一千。
受罪的,都是咱这些老实人。
真正的骗子?人家早转移阵地了,根本不会在你这儿露头。
如果连取自己的钱都要自证清白,那这个社会的信任基础就崩了。
![]()
反诈的初衷,从来不是困住守法的公民,而是精准打击犯罪分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