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生态为基 民生为本——西宁市城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破题之道

0
分享至

来源:城西区委宣传部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战略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早已超越“环境治理”的单一维度,成为衡量区域发展质量的核心标尺。“十四五”以来,城西区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总体规划,将污染防治的“硬举措”、生态保护的“系统观”、绿色生活的“新风尚”统筹融合,以精准施策破解高原城市生态难题,更以民生温度注解生态价值,在湟水河畔勾勒出“生态美、百姓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画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精准治污,以“硬核答卷”筑牢生态底线,让民生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手棋”,更是回应群众“盼蓝天、盼碧水、盼净土”的民生工程。城西区始终锚定国家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部署,以 “问题导向”破题、“系统思维”解题,把生态安全的“底线”,筑成群众可感知的“幸福线”。

碧水保卫战中,城西区累计投入2.17亿元实施火烧沟、水槽沟水环境治理及湟水河生态护岸工程,既修复河道生态肌理,更构建起“智慧防线”——11处河道视频监控实时盯防、18个电动化水闸精准调控、62个入河排口“一口一策”动态管理,让辖区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及以上。“现在水清得能看见鱼,傍晚带着孙子沿河边走,风里都是青草香。”家住湟水河畔的王新民退休老人,用“饭后散步成习惯”的日常,道出了水质改善最朴素的民生答卷。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同样直击“痛点”。针对冬季供暖污染的“老大难”,城西区完成100余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惠及1.8万余户居民;同步推进817户“煤改电”工程,从源头削减燃煤污染。铬渣堆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项目落地、197个“宁静小区”创建全覆盖,从土壤安全到噪声治理,每一项举措都瞄准群众急难愁盼。正如公园巷辖区居民们感慨:“现在出门空气清新,晚上睡觉更安静,这‘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的变化,是真真切切的安全感。”

生态守护,以 “系统思维” 厚植绿色底蕴,让生态福利融入日常。立足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特殊定位,城西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搞“运动式” 护绿,而是以“久久为功” 的坚守,把生态保护的“刚性责任”,转化为群众可共享的“绿色福利”。

林业生态建设上,城西区主动对接国家“三北” 工程,投入1254.7万元推进6.4万余亩造林绿化,大南山林区高标准网围栏织就“防护网”,43.35%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县区前列,让这片区域成为西宁市区的“生态氧吧”。城市绿化与生态修复更注重“以人为本”。建成区 36.69%的绿化覆盖率、19.64平方米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让“推窗见绿”成为标配;8条分色花街、13座“最美花桥”串联起城市绿色脉络,街头街角的口袋公园、社区里的小微绿地,让“出门入园”触手可及。“以前周末想带孩子亲近自然,得跑老远;现在碧山公园满眼是绿,爬山时孩子能认树种、听鸟鸣,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市民李悦女士的分享,道出了生态保护对生活品质的提升——绿色不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身边的日常”。


这种“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覆绿”的绿化格局,既契合国家“全域覆盖、系统修复”的生态要求,更让生态保护的成果直接惠及群众——老人在公园下棋、孩子在绿地嬉戏、上班族在树下休憩,绿色空间成了最普惠的民生设施。

绿色生活,以 “全民行动” 激活生态共识,让低碳理念扎根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大合唱”。城西区始终以民生改善为切入点,把绿色理念植入城市建设的“毛细血管”,让绿色低碳从“倡导”变成“习惯”,从“选择”变成“日常”。

城市功能优化中,“绿色基因”无处不在。3.9万余户、383 个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节能升级,外墙保温、光伏路灯让老房子“穿新衣、提能效”;2652户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降低能耗,既减碳又省钱;主次干道100%机械化清扫率、“1+2+1” 垃圾收集模式、“24+1”应急作业圈,实现垃圾“随产随清”;98座直管公厕标准化管理,让出行更便捷。“小区改造后,冬天暖气更足了,电费还少了;楼下垃圾分类点干净整齐,大家都愿意分。”居民们的感受很直接:绿色生活不是“添麻烦”,而是“提品质”。

创新机制更让“全民参与”有了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大南山绿色屏障有了专业化管护队伍;生态环境智慧平台 88台监测终端实时更新数据,让监管部门随时随地掌握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置;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落地,社区里的垃圾分类宣传、绿植养护课堂、环保志愿活动常态化开展。“现在孙子都会提醒我‘奶奶,废纸要放进可回收桶’,社区组织的绿植领养活动,家里阳台都快成‘小花园’了。” 社区居民张娟阿姨的话,展现了绿色理念的“代际传递”——当政府引导与群众自觉同频共振,生态文明建设便有了最持久的动力。

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成为青海省首个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城西区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精准治污是“底线工程”,只有守住生态安全,才能稳住民生基本盘;生态保护是“根基工程”,只有厚植绿色底蕴,才能持续提升民生品质;绿色生活是“民心工程”,只有激活全民参与,才能凝聚长久合力。三者有机联动、互为支撑,构成了“生态优先、民生为本” 的 “三位一体”格局。让生态文明建设不再是抽象的“政策术语”,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

展望“十五五”,城西区将持续深化生态治理创新——探索更贴合高原城市的低碳发展路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全民生态教育体系建设,必能让良好生态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城西区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进一步启示我们:对于西部城市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无需“等靠要”,关键在于把国家战略要求与本地民生需求精准对接,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协同增效。唯有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成为惠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才能在更多地方书写出“绿脉贯城、民生为魂”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65513文章数 2007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