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不睡够12小时,总觉得对不起辛苦一周的自己”“早上能多赖床一分钟,都是幸福感”……你是不是也把“睡懒觉”当成放松的标配?
但你知道吗,睡眠并非越多越好,长期睡过头,反而比熬夜更伤身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睡眠的“最佳时长”。
![]()
睡懒觉是“补觉”?其实是“伤觉”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平时熬夜欠的“睡眠债”,周末靠睡懒觉就能补回来。但医学研究表明,这种“报复性睡眠”本质上是对生物钟的强行扰乱。
人体有一套精准的昼夜节律系统,就像自带“生物钟”,它会根据日出日落调节激素分泌——早上分泌皮质醇唤醒身体,晚上分泌褪黑素促进睡眠。
一旦周末突然延长睡眠时间,比如从平时的7点起床推迟到11点,生物钟就会被打乱,出现“社交时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周末睡够10小时后,反而会觉得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比工作日还累。
专家表示,普通人群的内在生物钟受光照调节,保证生物钟不紊乱才能摆脱失眠对身体的损害,即使凌晨2点睡早上10点起依然会对身体造成一定损害,更何况大部分人群因学业、工作等因素想要长时间保持晚睡晚起也不现实,因此保证正常早睡的作息习惯很重要。
睡多久最合适?年龄是关键
其实,最佳睡眠时间并没有“统一答案”,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明确的推荐范围。
值得警惕的是,睡眠时间过长,会增加健康风险。《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显示,每晚睡眠超过8小时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睡眠7—8小时的人高出34%。同时,过长的睡眠还可能与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相关。
我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
不同年龄段人群睡眠时长需求参考表——
0—3月龄婴儿:13—18小时
4—11月龄婴儿:12—16小时
1—2岁幼儿: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
中小学生:8—10小时
成年人:7—8小时
老年人:6—7小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时长”指的是有效睡眠时长,也就是真正处于深睡眠、浅睡眠的时间,不包括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无效卧床时间”。
不仅要睡够,更要睡对时间
除了时长,入睡时间同样重要。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睡眠的“黄金时段”——此时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褪黑素分泌达到高峰,睡眠质量远高于凌晨后入睡。
我们可以参考三个时间点来规划睡眠:
1. 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建议用阅读、听轻音乐等方式替代刷手机。
2. 晚上11点前:进入睡眠状态。从“准备入睡”到“真正睡着”需要15—30分钟,所以建议10点半前就躺在床上,争取11点前进入梦乡。
3. 早上7点左右:规律起床。即使是周末,也建议比平时晚起不超过1小时,避免生物钟紊乱。比如平时7点起,周末可以8点起,但不要拖到10点后。
怎样才能睡出高质量?
固定作息,给身体“定闹钟”。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固定时间起床,哪怕前一天没睡好,也不要随意补觉,坚持1—2周,生物钟就会逐渐规律。
控制午睡时长。午睡时间建议控制在20—30分钟,最长不超过1小时,否则会进入深睡眠,醒来后容易头晕乏力,还会影响晚上睡眠。
打造适合睡眠的环境。睡前拉好遮光窗帘,关闭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刺激;如果环境嘈杂,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播放轻柔的雨声、海浪声,营造安静氛围。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
其实,睡眠不是“任务”,也不是“奢侈品”,而是我们健康的“基础工程”。如果你有熬夜的习惯,从今晚开始,试着10点半放下手机,早睡早起,慢慢你会发现,精神饱满的状态比睡懒觉更让人快乐~
来源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生命时报、科普中国、心理学报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