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大堰河沿线,30座江南型日光棚在阳光下舒展身姿。历经数月建设,平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400亩已正式建成投产,智能设备精准运转,各类蔬菜长势喜人,这座承载着科技兴农梦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正从蓝图变为滋养增收的“希望田”。
![]()
平桥现代农业产业园
![]()
智能玻璃温室
家门口就业,增收顾家两不误
“以前总想着去外地打工,现在在产业园干活,每天骑电动车五分钟就到,一个月能拿3000块,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上学的孩子。”正在江南型日光棚里采摘蔬菜的王金林,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
![]()
采摘螺丝椒
平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自开工建设以来,就成了周边村民“家门口的就业站”。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100余名村民提前参与到大棚搭建、设备辅助等工作中,目前已聘用25名村民长期务工,等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吸纳100-200名本地群众就业,涵盖蔬菜种植、园区管理、研学服务等多个岗位。
![]()
梳果作业
“不光年轻人能来,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也能搭把手。”60岁的吕显金负责园区内的除草和灌溉辅助工作,她坦言,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闲着,现在在产业园干活,既能挣钱,还能跟着学新东西,日子过得充实又有奔头。
科技赋能,“智慧种地”更轻松
“以前种蔬菜,全看老天爷脸色,浇水施肥凭经验,遇到寒潮、干旱,收成就没个准。现在这新大棚,可是帮了大忙!”在产业园的江南型日光棚前,有着20多年种地经验的李大哥,指着棚顶的物联网传感器连连称赞。
![]()
环境监测系统
日光棚外裹着新型保温材料,棚内墙上挂着小巧的传感器,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土壤湿度、空气温度。“传感器一报警,就知道该浇水还是调温,再也不用天天蹲在地里瞅了。”河南鲁信协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袁福东通俗地解释,就像给蔬菜“装了体温计和湿度计”,管理起来又省劲又精准。
![]()
旋转水培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旋转水培”区的“鱼菜共生”系统:鱼缸里的水通过管道流到蔬菜根系,既能给蔬菜施肥,流回鱼缸的水又变干净了,真正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以前一亩地种辣椒,忙前忙后也就收两千斤,现在有了这些科技设备,产量至少能涨三成,品质也更好。”五里镇松岗村党支部书记吕为军笑着说,现在“智慧种地”,让农民也能轻松当“新农人”。
![]()
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变“城市客厅”
“妈妈你看,这菜竟然长在水里!”周末,家住陆庙社区的陈女士带着孩子来产业园体验,孩子盯着智能温室里的无土栽培蔬菜,满是好奇。除了蔬菜种植区,产业园里的家庭菜园、星空营地、垂钓乐园也已初见雏形,不少村民提前来“打卡”。
![]()
“以前周末想带孩子体验农活,都得跑老远,现在家门口就有这样的地方。”陈女士说,孩子在棚内摘了黄瓜,还听工作人员讲了蔬菜生长的知识,比在家看电视有意义多了。
![]()
参观学习
据信阳共富自然资源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赵磊介绍,产业园采用“农业+旅游+研学”模式,除了能让游客体验采摘、学习农业技术,还会开设党建培训、手作体验、亲子互动等活动。“以后这里不只是种菜的地方,还是大家休闲、学习、聚会的‘城市客厅’,让更多人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锚定乡村振兴,打造产业融合“新引擎”
“平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是单一的蔬菜基地,而是带动全镇产业发展的‘引擎’。”五里镇副镇长王威翔介绍,近年来镇上深化“一带三园”工作思路,建强“十里水乡”,依托乡建博览园的示范作用,引入山东“寿光模式”,着力打造从蔬菜生产到加工、仓储、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
十里水乡
目前,产业园首批蔬菜已陆续上市,预计年内可生产新鲜蔬菜200吨。同时,已与鄂豫皖仓储物流中心达成合作,蔬菜采摘后,可直接通过冷链物流运往各地,还能深加工成腌菜、脱水蔬菜,提升附加值。“预计到2026年,产业园建设面积将达到3000亩,不仅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还能推动周边设施农业发展,形成‘以产带产、以园促园’的良好局面。”
![]()
螺丝椒
![]()
黄瓜
从蔬菜大棚里的忙碌身影,到智能设备的精准运作,再到即将开放的共享体验区,平桥现代农业产业园正以蓬勃的生机,为五里镇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一幅产业兴旺、村民幸福、生态优美的新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通讯员 李夏茵 杨可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