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闽北大地气象万千。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回眸“十四五”,南平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实施一系列民生实事项目,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会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健康南平建设成效显著,关爱“银发”愈有温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夯实民生之基
安装、打磨、检测……晨光熹微,闽铝轻量化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今年1月,闽铝轻量化的新生产线投产。但投产初期,企业便遇到了人员紧缺的难题。
“得知情况后,人社工作专班第一时间与我们对接,通过网站、直播带岗、零工市场等渠道广泛发布岗位信息,同时依托企业用工快招平台精准推送岗位信息4000多人次,帮助我们快速招聘到了近千名员工。”闽铝轻量化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
闽铝轻量化的招聘故事,是南平市“十四五”时期狠抓就业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就业是民生之本,五年来,南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就业扩容提质,交出了一份保障企业用工稳就业的亮眼答卷:
全市从业人员保持在123万人左右;2021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4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7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59万人;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7%以上;省对市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系列精准施策的支撑。南平先后出台稳岗稳工12条措施等“降免缓返补”政策30余项,2022年以来,帮助企业稳定岗位40万个次;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招聘活动1500余场次,帮助企业招工引工5.52万人。
针对重点群体的不同需求,南平创新打造覆盖企业用工全链条、人才成长全周期、就业服务全要素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为帮助大龄劳动者和妇女克服“就业难”,南平在10个县(市、区)建设规范化零工市场,494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点遍地开花,线上零工就业服务“24小时不打烊”,在国内首推“零工保”意外伤害保险,市县两级设立11个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服务中心,让广大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平台自2022年5月运营以来,已注册零工14.54万人,成功派单20余万人次。
部分企业存在临时性、季节性缺工或过剩问题,对此,南平搭建企业用工快招共享平台,建立“就业工作专班+用工服务团+企业HR联盟”工作机制,及时归集各类求职人员、大学生求职信息和企事业单位招聘岗位信息,充实完善用工池4万多人、岗位库2万余个,通过“对接需求、人岗匹配、直播带岗、快招即招”模式,累计为1000余家企业推送人员信息22.9万人次,快招员工1.96万人次。
为解决大学生择业适配性低的“求职难”,南平打造大学生就业全链条信息平台,“一库、一网、一站”常态化开展政策推介、岗位推送等对接服务,实现“入学有信息、在读有联系、回乡有联络、实习有岗位、就业有着落、权益有保障”。2022年以来,累计吸引留南返南大学生1.7万余人。
2025年,南平还将三大平台系统集成,搭建“就业南平”数智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让求职者在“人工智能+就业”应用场景中,实现就业事项一体化办理。
“十四五”以来,南平着力打造特色就业服务品牌,“闽北工匠”职业技能品牌、“闽北家政”劳务品牌与“创在南平”创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家、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2家、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
南平深入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多部门联合建立欠薪舆情处置、信访联动调处等机制,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十五条措施。2022年以来,累计办理涉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1170件,为1262名农民工追回工资2000余万元。就业总体满意度调查连续两年蝉联全省第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调解成功率保持70%以上,连续三年全省第1。
筑牢健康之盾
“阿姨,您的血压控制得不错,请一定记得按时服药,日常饮食注意少盐少油。”近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团队携带便携式智能体检设备,来到82岁的孙阿姨家中开展上门随访,现场为她检测身体状况。“有了你们上门,我在家也能享受到这么贴心的医疗服务。”提起这群“老熟人”,孙阿姨连连称赞。
这样温馨的场景,正是我市创建“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网格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全市创新构建“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网格化服务体系,该做法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以及国家、省、市多个改革典型案例和创新实践。
一张更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网络在全市铺开。随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扎实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创新“三包四单七协同”机制,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该做法入选了国家卫健委《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专辑。武夷新区综合医院一期、市疾控中心项目全面封顶。南平市第一医院、邵武市立医院的三、四级手术占比分别达85.29%、72.29%,群众看大病、重病更加便捷。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强化。2022年底以来,我市创新构建“分级统筹、双线并进、网格兜底、社会参与”的基层医防融合多方协同机制,全力推进“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网格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共优化组建1050支“4+N”团队下沉网格,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2024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1.77%,较2022年提升8.79个百分点。全市全人群、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分别达71%、93%,两项签约率均居全省前列。同时,全市已打造远程会诊、医学影像、心电诊断、临床检验等“六大中心”,累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111.97万人次。此外,“千名医师下基层”“移动医院巡诊”“基层开单—县级接单”等创新模式的推行,也将优质医疗资源直接送到偏远山区群众身边。
扎实推进“一老一小”健康服务。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持续完善。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全市占比达90%。医养结合不断提质扩面,全市医养结合机构达14家,实现县域全覆盖。普惠托育服务成效显著。五年来,南平市生育支持与托育服务体系持续深化改革,每千人口托位数从2021年的2.05个增长至2025年的4.7个,增长129.27%,完成“十四五”目标。同时,“医育融合”模式全面落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机构签约率达100%。
以群众“可感可及”为出发点,打通群众看病就医堵点。推行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一次就医流程”就诊模式,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模式;开展免陪照护服务,全面优化就医流程,让群众就医更省心、更暖心。
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已建成中医优势专科43个,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设置率100%,村卫生室中医阁175个,共享中药房实现主要县(市、区)覆盖。
疾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我市稳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市、县疾控局完成组建挂牌,疾控机构与同级监督机构有序整合,强化疾控机构传染病防控核心职能。同时,不断加强疫情监测预警与分析研判,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截至目前,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2022—2024年,在省对市政府绩效考评中,南平市深化医改主要成效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全国地市级行政区综合医改评价中,南平市排名全国第17位、省内第2位。
点亮未来之光
“加油!加油!”连日来,全市各地校运会陆续举行,学子们奋力拼搏的矫健身姿,勾勒出校园建设不断“提速”与学生综合素养持续提升的生动画面。这些,仅仅是“变”的一角。
“十四五”期间,闽北大地经历着深刻的教育之“变”。五年来,全市教育主要指标跃升至全省中上水平,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保障率跃升至全省第二,职业教育办学重点监测指标达标率达到100%。带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决心,市教育局在教育提质、教育保障、改革创新等方面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迈出建设教育强市的坚定步伐。
教育之“变”,始于“顶层设计”。南平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育人模式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体制机制方面,率先在全省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研究工作室,探索出富有“南平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思政课题入选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方面,创新构建“1+N”研学模式,在全省率先搭建中小学研学大数据平台,制定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管理办法,推动形成规范有序、内容完善、体现特色的中小学研学体系。近3年累计吸引超过35万人次市域内外学生前来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南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先后入选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
在“五育并举”推进方面,南平市系统实施学生“强体护心”工程,推行幼儿园至中小学一体化体质强健计划和体教融合π计划,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健康服务、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已升至96.07%。
教育之“变”,聚焦“优质”。五年来,南平市落地一系列教育实事:新建、改扩建学校110所,改造教室照明8100余间,开放61所学校体育场地,提供优质学位8.9万个,切实回应群众期盼——
在学前教育领域,普惠率提升至98.10%,省市级示范园达82所,光泽县成为全市首个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深化,省级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率91.25%,随迁子女公办就读率97.48%,3个县(市、区)入选省级综合改革实验区;高中教育扩优提质,全市所有县(市、区)至少创成一所省一级达标高中校,优质普高定向招生比例达70%,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七年增长;特殊教育领域的省级标准化学校增至9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阳光下成长。
教育之“变”,突显担当。五年来,完成57个500万元以上教育建设项目,总投资达97.89亿元,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教育发展与城市进步同频共振——
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构建起 “中职—高职—本科” 贯通培养体系,推动中高等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建成2所省级高水平院校和31个产业学院,累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5万名;高等教育布局持续优化,武夷学院获批8个一流本科专业和3个研究生点,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正式落地,进一步增强了高等教育实力;产学研融合成果丰硕,共获得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社科基金及6项省科技进步奖,多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教育之“变”,强在师资。通过实施教师 “131”、校长 “513” 培养工程等,五年来,南平市培养新增市级以上骨干教育人才约1900人,其中新增省特级教师17人、正高级教师52人,建成34个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骨干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
守护“银发”之乐
打开房门,院里邻居操着乡音发来“群聊邀请”;走入共享厨房,围桌用餐让饭菜更显美味……搬进政和县石屯镇“幸福里”社区后,古稀老人谢善妹不止一次感叹:“住在这‘幸福里’,看病、买菜都方便了,女儿也放心!”
为守护“银发族”幸福晚年,我市持续完善优化养老服务体系,2023年以来,积极探索建设乡镇“幸福里”社区,构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破解农村老人养老的现实问题。该模式入选全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
“我们坚持打造适应农村老年人生活习惯,且具有乡土味、适老化的生活场景,形成‘老人入住可负担、社区运营可持续、项目建设可复制’的普惠支持型养老路径。”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有17个乡镇“幸福里”社区投入使用,26个项目在建,计划推动建设养老公寓500套以上。
“十四五”期间,南平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福见康养 夷养南平”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更加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目前,全市已建成99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完成520个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率达8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从“十三五”末的55%提升至74.5%,实现养老机构签约医疗服务全覆盖。
夯实服务载体,注重政策支撑。南平在全省率先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全面实行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三项补贴”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兜底性养老保障基础。
为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十四五”以来,南平共投入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9亿余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7所、新建长者食堂343个,推动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17个。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累计完成改造3414户,有效改善困难老年人的家庭居住条件。
推动养老向“享老”提质升级。南平积极开展养老招商引资,鼓励行业优质团队运营养老服务设施,培育了百龄帮、国德、龙人伍心等一批优质康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项目。在邵武市,老人可以“线上点菜式”获取养老护理服务,老年人助医、助浴等新型服务在光泽县线上平台登陆。同时,“十四五”以来,我市养老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累计培训6800余人次,为托举“夕阳红”夯实科学、规范、专业化人才底色。
一次精准高效的人才引进,一间窗明几净的现代化教室,一场开在“家门口”的贴心义诊,一处暖胃更暖心的“幸福食堂”……这些浸润于日常的温暖片段,共同勾勒出我市“十四五”民生事业的幸福底色。
五年砥砺奋进,绘就崭新篇章。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我市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踏实干,让闽北群众获得感更具分量、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闽北日报记者 李思敏 程若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