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城中心的广场上,周芬芳的报刊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没有华丽的招牌,也没有喧嚣的吆喝,却总在不经意间留住行人的脚步。这间小小的报刊亭,不仅是广西烟草推动创业就业的生动实践,更成为非遗传承的驿站,诉说着一段关于热爱的非遗故事。
烟火与诗意:报刊亭里的“织梦人”
报刊亭里,是周芬芳的“双面人生”,一面是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常,一面是静水流深的非遗传承。
2010年之前,周芬芳和众多县城里的青年一样在外打工,一次志愿活动中她接触到了手工编织,这门手艺就此在她心里扎下了根。恰逢广西烟草大力推动返乡创业工程,通过简化办证流程、提供经营指导等系列帮扶,为她点亮了归途。
不久,周芬芳在县城中心的广场上撑起这家报刊亭,她一边悉心售卖卷烟,一边低头编织着她的藤编梦,“守着这方小小的报刊亭,也守住了自己的热爱。”如今,这间小小报刊亭既是她维持生计的“烟火驿站”,更是她安放热爱的“非遗小站”。
“感谢烟草公司的帮扶,让我在家门口就能糊口,还能做喜欢的‘织梦人’,日子踏实又开心。”提到自己的报刊亭,周芬芳的脸上总是漾着满足的笑容。
![]()
周芬芳正在手工编织。黄丽彤摄
传承与坚守:细活里的“慢匠心”
藤编是中国非遗传承技艺,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漫长的学习周期、复杂的编织工序,与相对微薄的经济回报形成反差,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而周芬芳选择在报刊亭里,为这门手艺点起一盏微光。
2024年,有人找到周芬芳,提出把她的藤编设计模板化,流水线批量生产,通过电商销售,打造国潮“爆款”。这无疑是一条能挣“快钱”的捷径,却被周芬芳拒绝,“每个篮子都是我手工制作,没有重样的,不能为了钱就把它们变成流水线上冰冷的商品。”
周芬芳坚持用双手赋予每件作品独一无二的生命。为适应现代生活,周芬芳通过同其他手艺人的交流和上网学习,解决藤条较难获取、工艺处理繁琐的问题,选择采用PE环保发泡藤作为原材料。“老手艺”和“新材料”的碰撞,不仅使她的藤编作品具备了更多的实用价值,还赋予了传统藤编作品所不具有的缤纷色彩,让传统在现代“出圈”。
“我想找个徒弟,不为赚钱,为了让这门手艺有更多人传承下去。”她坦言,曾收过几个徒弟,但都因手工回报太少、太慢、太枯燥而放弃了。在她看来,手艺可以赚钱,但不能只为钱。周芬芳的坚守弥足珍贵,让报刊亭成为县城里动人的民俗符号。
![]()
周芬芳正在手工编织。黄丽彤摄
困境与突破:在流量时代蹒跚学步
短视频兴起之后,周芬芳萌生了一个念头:可否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认识藤编?起初,她发布的视频只有短短的十几秒,镜头晃动、画面粗糙,面对寥寥无几的播放量,周芬芳虽有些气馁,却从未停下脚步——她坚持每周更新两三条视频,笨拙而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新作品和手工编织的基础技巧。
“拍视频这个事,多亏了客户经理教我怎么稳住镜头,怎么选择光线好的角度拍摄,画面更清晰,经理说要让屏幕那头的人感受到我手心里的温度。”宾阳烟草的客户经理在走访中了解到周芬芳的困惑后,主动为她提供了细致的视频拍摄指导。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这位非遗手艺人带着老手艺蹒跚追赶时代的脚步。她或许不懂流量密码,却用最朴实的坚持,努力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不被浪潮淹没,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这个篮子能装水果、放零嘴,好看又实用;这个小茶罐,我足足编了两天才完成……”她拿起作品,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语气里满是自豪。她或许不懂如何打造“爆款”,但她正以最执着的方式,让宾阳藤编的纹路里,流淌出新时代的光芒。(黄丽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