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公旦(西周)
![]()
周公是周武王之弟,武王去世后,幼子成王继位,他以 “摄政王” 身份总揽朝政。当时管叔、蔡叔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叛乱,周公亲率大军平定 “三监之乱”,又主持营建洛邑、制定礼乐制度,为西周稳定奠定根基。关键是他从无篡位之心,成王成年后主动还政,最终病逝于丰京,被追封 “文宪王”。他的 “忠诚辅政、功成身退” 成了后世权臣的道德标杆,连孔子都视其为精神偶像。
2. 萧何(西汉)
作为 “汉初三杰” 之首,萧何从刘邦起兵就掌管后勤,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时,他在关中稳定后方、输送粮草兵员,堪称汉朝 “立国基石”。刘邦称帝后,萧何任丞相,总领朝政,还推荐韩信为大将。但他深知刘邦猜忌心重,晚年故意低价强买百姓田宅 “自污名节”,打消刘邦对他 “功高震主” 的顾虑。最终病逝于丞相任上,享年 64 岁,子孙袭爵,家族得以保全。他的智慧在于:懂 “功高不骄、避祸自保”,是古代权臣 “明哲保身” 的典范。
3. 曹参(西汉)
曹参是 “汉初三杰” 外最核心的开国功臣,早年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征战四方时立下赫赫战功,刘邦称帝后封平阳侯,位列功臣榜第二。萧何去世后,他继任丞相,奉行 “萧规曹随”—— 对萧何制定的制度一概不变,每日只与下属饮酒议事,不搞新政折腾。汉惠帝曾质疑他 “不作为”,曹参直言:“陛下不如高帝,臣不如萧何,遵循旧制就是对天下最好的治理。” 这种 “不揽权、不折腾” 的执政风格,既让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得以延续,也彻底打消了皇权对他的猜忌。惠帝五年(前 190 年),曹参病逝于丞相任上,享年约 60 岁,子孙世袭爵位。他的善终关键是 “守拙”:懂得 “功高而不越位,掌权而不擅改”,用 “无为” 化解 “功高震主” 的风险,成为西汉初年 “稳政” 的典范。
4. 邓禹(东汉)
![]()
邓禹是刘秀 “云台二十八将” 之首,21 岁就追随刘秀打天下,曾率部平定河北、关中,为东汉建立立下首功。刘秀称帝后,他任大司徒,封高密侯,手握军政大权却从不结党。晚年主动辞去兵权,回家养老,专心教育子孙。刘秀去世后,他又辅佐汉明帝,最终病逝于家中,享年 57 岁。他的善终关键是 “知进退”:开国后不恋权,始终对皇权保持敬畏,也因此成为东汉初年少有的善终功臣。
5. 诸葛亮(蜀汉)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知名的权臣,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让他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他掌权后,对内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对外联合东吴、五次北伐,以 “兴复汉室” 为己任。虽手握蜀汉军政大权,却始终严于律己,连后主刘禅都称他 “相父”。建兴十二年(234 年),他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享年 54 岁。他的善终源于 “绝对忠诚”: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无个人野心,不仅生前受信任,死后还被追谥 “忠武侯”,成为千古名相标杆。
6. 王导(东晋)
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有 “王与马,共天下” 之称。西晋灭亡后,他辅佐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任丞相,总揽朝政。当时北方士族南迁,江南士族抵触,王导主动拉拢江南望族,平衡各方势力,让东晋政权得以稳定。他掌权 30 余年,历经元、明、成三帝,却从无僭越之举,晚年还主动辞去部分职权。咸康五年(339 年)病逝,享年 64 岁,葬礼规格等同皇帝。他的生存智慧是 “平衡术”:既保持家族权势,又不挑战皇权,成为东晋 “门阀政治” 下少有的善终权臣。
7. 陶弘景(南梁)
![]()
陶弘景虽隐居茅山,却被称为 “山中宰相”。南梁武帝萧衍称帝前就与他交好,称帝后每逢军国大事,都派人进山咨询他的意见,他的建议往往能左右决策。他虽掌 “隐形大权”,却始终拒绝出山为官,每日只炼丹、著书,与朝廷保持 “不远不近” 的距离。大同二年(536 年),他无疾而终,享年 81 岁。他的善终秘诀是 “不沾权位”:只提供智谋,不掌握实际权力,既避免了政治斗争,又保持了自身影响力,堪称 “隐士权臣” 的特例。
8. 宋璟(唐朝)
宋璟与姚崇并称 “开元双相”,是 “开元盛世” 的核心构建者之一。他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玄宗时期任中书令,总领朝政。与姚崇的 “通变” 不同,宋璟以 “刚正” 著称:他坚决罢免不合格的官员,拒绝接受各地贡品,甚至敢当面驳回玄宗的私人请求(如为公主破格封官)。虽因直言得罪权贵,却始终不结党营私,每逢朝政争议,都以 “是否利国利民” 为唯一标准。开元十七年(729 年),他主动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回到洛阳养老。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宋璟病逝,享年 75 岁,追赠太尉。他的善终源于 “刚而不傲”:既有整顿吏治的硬气,又有 “见好就收” 的清醒,既赢得玄宗的长期信任,又避免了 “盛极而衰” 的政治陷阱,被后世称为 “吏治模范”。
9. 郭子仪(唐朝)
郭子仪是平定 “安史之乱” 的核心功臣,乱后任朔方节度使、中书令,封汾阳郡王,手握重兵,曾多次平定藩镇叛乱和吐蕃入侵。当时唐代宗、德宗都对他极为信任,甚至允许他带剑上殿。但他从不专权,每次打完仗就主动交出兵权,家人犯错也严格惩处。建中二年(781 年),他病逝于家中,享年 85 岁,葬礼上皇帝亲自送葬。他的善终关键是 “功高不震主”:懂得 “兵权可放、忠诚不放”,既让朝廷放心,又能在需要时挺身而出,是古代武将权臣的 “完美模板”。
10. 姚崇(唐朝)
![]()
姚崇是 “开元盛世” 的奠基宰相,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玄宗时期任中书令,总领朝政。他掌权后,提出 “十事要说”,整顿吏治、减免赋税、抑制宦官,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虽性格刚直,得罪过不少权贵,但他从不在朝中结党,晚年还主动推荐宋璟接替自己。开元九年(721 年),他病逝于洛阳,享年 72 岁。他的善终源于 “识时务”:在盛世时主动让贤,不贪恋相位,既保全了名声,又避免了 “盛极而衰” 的结局。
11. 冯道(五代)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 “乱世权臣”,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朝,先后辅佐 10 位君主,始终任宰相或三公级高官,有 “十朝元老” 之称。他掌权期间,核心做两件事:一是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推动儒家经典普及;二是在乱世中保护百姓,曾劝阻后唐庄宗屠城,在后晋时反对向契丹称 “臣”(只愿称 “孙”)。虽因 “历仕多朝” 被司马光骂 “不知廉耻”,但他从不参与皇位争夺,每朝都专注于行政事务,且生活节俭,将俸禄多用于救济灾民。显德元年(954 年),冯道病逝于后周,享年 73 岁,周世宗为其辍朝三日。他的善终关键是 “去野心化”:在政权更迭频繁的五代,只做 “行政官” 不做 “政治投机者”,用 “实用主义” 保住自身与百姓,成为乱世中少有的 “稳定器” 式权臣。
12. 赵普(北宋)
赵普是北宋开国宰相,参与策划 “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帮赵匡胤建立北宋并巩固皇权。他任宰相期间,总揽朝政,虽读书不多,却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宋太宗继位后,他再次任相,还帮太宗解决了 “皇位传承” 的难题。淳化三年(992 年),他因病退休,不久后病逝,享年 71 岁,追封韩王。他的善终在于 “跟对人、守本分”:始终忠于宋太祖、太宗,不搞个人势力,即便晚年退休,也仍受皇室尊重。
13. 文彦博(北宋)
![]()
文彦博是北宋四朝元老,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两次任宰相,封潞国公。他掌权时,既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又不盲目保守,曾多次调和新旧党争。晚年主动请求退休,回洛阳养老,哲宗还派人定期慰问。绍圣四年(1097 年),他病逝于洛阳,享年 92 岁,是北宋少有的长寿权臣。他的善终秘诀是 “中庸之道”:在激烈的党争中不站队、不极端,既保持了自身权势,又避免了被清算,堪称 “官场常青树”。
14. 耶律楚材(元朝)
耶律楚材是蒙古帝国重臣,原本是辽朝贵族,后追随成吉思汗、窝阔台,任中书令。他掌权后,反对蒙古贵族 “屠城” 政策,建议窝阔台 “以汉法治汉地”,建立税收、科举制度,保护了中原百姓。虽多次与蒙古贵族冲突,但因窝阔台信任,始终地位稳固。窝阔台去世后,他逐渐被排挤,但仍得以善终。乃马真后三年(1244 年),他病逝于和林,享年 55 岁。他的善终源于 “不可替代”:他懂汉法、能治国,是蒙古帝国统治中原的 “刚需人才”,即便失势,也无人敢动他。
15. 杨荣(明朝)
杨荣是明朝 “三杨辅政” 中的 “东杨”,也是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的核心权臣。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 时,他主动归附,因擅长军事谋略(如建议朱棣直取南京)获信任,永乐年间入内阁参与机务,每逢北征都随驾左右,负责起草诏令、谋划战局。洪熙帝继位后,他任谨身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溥共同掌权,主导 “仁宣之治”:主张减免赋税、安抚流民,同时稳定边防。他虽手握决策权,却从不专断,凡事与 “二杨” 商议后再奏报皇帝,甚至主动将部分职权让给年轻官员。正统五年(1440 年),杨荣随英宗北巡时病逝于途中,享年 69 岁,追赠太师。他的善终秘诀是 “协作”:在 “三杨” 团队中不争功、不专权,用 “集体决策” 化解皇权猜忌,成为明朝内阁制成熟阶段的 “标杆人物”。
16. 徐阶(明朝)
![]()
徐阶是明朝嘉靖、隆庆两朝的内阁首辅,早年隐忍多年,最终斗倒权倾朝野的严嵩。他掌权后,整顿吏治、减免赋税,还为海瑞等忠臣平反。虽手握内阁大权,但他深知嘉靖、隆庆两帝猜忌心重,晚年主动请求退休,回松江老家养老。万历十年(1582 年),他病逝于家中,享年 81 岁,追赠太师。他的善终关键是 “见好就收”:在斗倒严嵩、功成名就后及时抽身,避免了陷入后续的宫廷斗争,比后来的张居正 “急流勇退” 得多。
17. 申时行(明朝)
申时行是万历朝的内阁首辅,继张居正之后掌权。他深知万历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采取 “调和” 策略,既不强行推动改革,也不激化矛盾,让明朝政局保持了数年稳定。虽因 “立储之争” 受到弹劾,但他始终不与皇帝、文官集团彻底对立,最终主动退休。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他病逝于苏州,享年 80 岁。他的善终在于 “懂妥协”:在万历朝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不做 “硬骨头”,以 “和事佬” 的姿态保全自身,是明朝中后期少有的善终首辅。
18. 索尼(清朝)
索尼是清朝顺治、康熙两朝的辅政大臣,隶属满洲正黄旗,早年跟随皇太极、顺治帝,军功、政绩卓著。顺治帝去世后,他与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政,虽位居辅政大臣之首,但因年老多病,初期对鳌拜专权有所容忍。后来为制衡鳌拜,他支持康熙亲政,并将孙女赫舍里氏嫁给康熙为皇后。康熙六年(1667 年),他病逝于北京,享年 66 岁,追封一等公。他的善终源于 “选对立场”:在关键时刻支持皇权,既得到康熙信任,又避免了与鳌拜彻底撕破脸,最终得以善终。
19. 曾国藩(清朝)
![]()
曾国藩是晚清 “中兴四大名臣” 之首,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战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手握东南半壁军政大权。当时朝廷对他极为忌惮,他却主动裁撤湘军、推荐李鸿章接替自己,打消朝廷疑虑。晚年致力于洋务运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同治十一年(1872 年),他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署,享年 61 岁,追赠太傅。他的善终核心是 “功成身退”:在权势巅峰时主动放权,既保全了家族,又维护了清朝统治,成为晚清权臣的 “榜样”。
20. 李鸿章(清朝)
李鸿章是晚清 “中兴四大名臣” 之一,也是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权臣。他组建淮军、北洋水师,主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近 30 年,掌控清朝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甲午战争后,他虽因战败被弹劾,但朝廷仍依赖他处理外交事务(如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他深知晚清皇权虚弱,却始终不搞 “挟天子以令诸侯”,每次签订条约都主动承担骂名,不将责任推给朝廷。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病逝于北京,享年 78 岁,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他的善终核心是 “不可替代性”:晚清既无能力培养新的外交军事人才,又需依赖他应对列强与地方势力,即便有争议,也无人能替代其角色,成为晚清 “权力平衡” 的关键人物。#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