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2025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观察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冯聪聪
海风拂过大连湾,吹过一场关乎中国海上风电未来的盛会——2025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暨大连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大会。来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科研院所与产业链各环节的代表齐聚这座滨海之城,共同探寻海上风电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的升级路径。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与我国“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海上风电的战略意义正在重塑,它已超越单一的发电项目范畴,成为承载国家能源安全、前沿科技竞争与产业链现代化协同的复合载体。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面对深远海开发的新阶段,海上风电产业亟待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效能”,从“各自为战”走向“生态共赢”。
从规模领先到理性繁荣
海上风电迈入新阶段
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全球第一,连续四年领跑。截至今年9月,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460万千瓦,占全球一半以上。数字的背后,是一场由国家战略、地方推动与企业实践共同织就的能源变革图景。
政策是第一推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的部署,明确了“十五五”期间海洋事业发展的主线。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海上风电不仅是“电从海上来”的能源工程,更是优化沿海能源结构、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表示,从近海迈向深远海,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24年,自然资源部进一步明确海上风电的布局导向——向离岸30公里以上或水深大于30米的海域进行布局,并配套12项生态用海具体政策和措施。
“我们既要开发,也要保护。”何广顺强调,在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同时,必须守住海洋生态底线,实现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
市场,正成为驱动海上风电发展的另一重要力量。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所所长代红才指出,2025年堪称“新能源政策大年”,其中《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化交易新阶段。
“这意味着海上风电将彻底告别补贴依赖和固定电价模式,真正投身于市场竞争的浪潮。”代红才指出。当前,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比例已突破60%,预计未来电价将呈现下行趋势,这虽对行业整体效益构成挑战,但也将倒逼企业苦练内功,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不过,海上风电在市场化进程中仍享有“友好待遇”。存量项目延续原有政策,新项目也享有过渡机制。“海上风电资源条件好、政策衔接稳,在市场化大潮中站得更稳。”代红才分析道。
然而,高光之下,挑战依旧。
随着装机规模快速攀升,消纳难题逐渐浮现。代红才坦言,新能源发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增量的主体,但系统调峰能力不足、电网适应性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未来,必须靠储能、氢能、绿色算力等新场景,为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创造更广阔的消纳空间。”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庄树新也强调,海上风电应该避免“一拥而上”,必须坚持“有序推进”。他呼吁进一步加强跨部门协同,重点完善深远海开发,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标准,推动产业规范化。
从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到电力市场的机制变革,再到央企的链式带动——海上风电,正步入“理性繁荣”的新阶段。
从单一发电到多元生态
海上风电重构价值链
如果政策是海上风电的“帆”,那么技术就是它的“桨”。驶向深远海,意味着面对更恶劣的海况、更高的成本、更复杂的运维体系。如何破局?答案藏在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实验室主任汤广福指出,全球海上风电已进入“科技竞速”阶段,中国要想从“风电大国”成为“风电强国”,必须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工业软件等环节实现突破。
深远海,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更是对技术能力的全面考验。台风频发、海水腐蚀、复杂海底地质等严峻挑战,为海上风电的发展设下重重关卡。
“追到根、挖到底,才能真正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面对这些难题,汤广福指出,必须以重大项目部署重大任务,以重大工程推动重大专项,系统提升风机设备抗台风、耐腐蚀和适应复杂地质的能力。
在加速突破技术瓶颈的同时,运营维护体系的现代化升级正成为支撑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装机容量快速攀升,传统运维模式已难以为继。”中交海峰风电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明指出,必须构建“区域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运维生态。具体而言,需建立区域运维基地,实现船舶、人员与备件资源的统筹调配;搭建协同调度平台,推动“一次出海、多项任务”的高效作业;并规模应用无人机、无人船与机器人巡检系统,实现“人不下海,数据跑路”的智慧运营。
这场运维效率的跃升,依靠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智能协同——其背后,正是一场以“链”为纽带的产业合纵连横。而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正不断催生出“海上风电+”的多元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产业价值边界。
氢,正是海上风电走向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
“我们研发的铠甲催化剂整体式电极,成功实现了对非贵金属的电子结构调控,使其在电解水反应中达到接近贵金属的催化效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刘艳廷介绍,这一原创技术已应用于实际系统,成功研制出250千瓦级海水制氢装置,氢气年产能达40万标方,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其对产业价值链的系统性重构。通过海上风电直接驱动海水制氢,既可实现绿电就地消纳,缓解深远海电力外送难题,又可联产高品质淡水,形成“电-氢-水”三联产的循环利用体系。
从风机技术到运维生态,从产业链联盟到电氢融合——海上风电,正在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重构”。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双重使命下,海上风电不仅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引擎。
未来,随着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与持续创新,海上风电有望在更深、更远的蓝海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江蓬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