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个四肢尽失的男人,坐在一辆推车上回到家乡。
朱彦夫,当他拖着残破的身体,回到故乡时,迎接他的不是温暖的怀抱,是母亲冷峻的话语:“你走吧,娘养不了你!”
母亲真的如此“狠心”吗?
![]()
1950年冬天,朱彦夫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身朝鲜战场。
长津湖战役爆发,零下三十度的寒冷、刺骨的冰雪,还有敌人发动的猛烈攻击,都考验着朱彦夫的生死。
250高地,是一座战略要地,朱彦夫的连队被分配到这里,肩负着死守的任务。
战斗的爆发毫无预兆,敌军的重型炮火将高地夷为平地。
面对连队成员一个接一个倒下,朱彦夫没有选择撤退,他像一颗钉子,深深钉在冰冷的战场上,尽管周围一切都在崩塌。
敌人不断发起进攻,朱彦夫用尽全力与敌军拼杀,弹片炸开,他的左眼被炸瞎,右眼视力也受损,身体多处受伤。
手指冻得无法动弹,脚趾已经失去知觉,就在战斗最激烈时,一颗手榴弹爆炸,带走了他最后的清明。
![]()
四肢、眼睛和生命的其他部分,都在瞬间化作了无数痛苦的碎片。
朱彦夫在意识渐渐模糊时,依然拼尽全力与敌人周旋,当敌人终于占领高地时,朱彦夫已经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敌军士兵用刺刀戳了戳他的身体,确认他已经无力反抗后,才离开了战场。
失去四肢,眼睛失明,昏迷中的他,依然用最后的力气告诉自己:“我不能死,我要回到祖国!”
他从冰冷的战场上艰难爬行,用嘴啃雪充饥,拖着断肢和重伤的身体,整整爬了一天一夜,最终在一条冰河边被支援部队发现。
![]()
这个时刻,朱彦夫活了下来,也失去了所有,他的四肢被冻伤截去,右眼视力降至仅剩0.3,体重骤降至仅有30公斤,身高只有1.32米。
他从一个英勇的战士,变成了一个残破的躯体。
当朱彦夫从昏迷中醒来时,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那个在战场上勇敢冲锋的战士,是一个被“死神”拖入深渊的人。
躺在长春的医院,面对一张几乎无法辨认的身体,心中充满了绝望。
47次手术,几乎毁掉了他所有的尊严和力量,四肢不再、眼睛不明,甚至无法自己拿起勺子,做任何基本的事情。
![]()
那段日子,朱彦夫不停地自暴自弃,他拒绝进食,甚至偷偷藏下药,打算借此结束一切。
每次医生护士抱着他给他喂饭,他都会转过脸去,不想让任何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他曾是英勇的战士,拼死守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曾经为战友们立下赫赫战功,现在,他竟成了一个无法自理的“废人”。
一次,医生暴怒地冲着他喊:“你这样做对得起谁?”
那一刻,朱彦夫仿佛被雷击中,医生告诉他,医院为了挽救他的生命,投入了无数人力、物力,动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进行抢救。
他现在的绝望和自弃,简直是在辜负那些,为了他而拼尽全力的医护人员。
![]()
部队的老政委也来到了医院,面对这位曾经英勇的战士,他沉重的安慰与劝说,击中了朱彦夫的心。
他仿佛又回到了长津湖战场,回忆起那些为了守卫高地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
朱彦夫下定决心:“我不能死,我还要为活着的战友,和死去的战友做点事,不能就这么倒下!”
他开始接受治疗,开始重新面对生活。
医院的医生送给他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在面对困境时仍旧坚持斗争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朱彦夫。
朱彦夫不再沉溺于悲伤与绝望,开始尝试着站起来,训练自己的身体,哪怕是简单的动作——用残臂拿勺子吃饭,穿衣,自己上厕所。
![]()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极大的努力和毅力,每一次的失败和痛苦,都让他几乎崩溃。
他从不放弃,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能再依赖任何人,我要活下去,证明自己!”
1954年,朱彦夫终于从长春医院出院,开始了他艰难的康复生活。
身体依旧虚弱,四肢缺失,视力也严重受损,他已经决定,不再依赖国家的抚恤金,要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
回到故乡是他证明自己、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机会。
他决定告别荣军院,回到家乡,去面对自己最亲近的母亲。
三年前,他被村里认定为烈士,家门口悬挂着“烈士烈属光荣”的牌匾,他本该永远留在战场上,成为历史的英雄,现在他活着,活得如此残破,回到村里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
春节前,朱彦夫终于,坐上了回家的四轮车,车轮缓缓地在村道上辗过,推车的乡亲们偶尔停下来,眼睛充满好奇与震惊。
朱彦夫心里虽然有万千话语,却只能在车上默默等待。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母亲一定会欢迎他回家。
当朱彦夫的四轮车驶入自家院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情沉重。
原本期盼着母亲的热烈拥抱,却等来了令人心碎的一句话:“你走吧,娘养不了你!”
这句话犹如重锤,狠狠击打在朱彦夫的心上。
他站在院门口,眼神黯淡,嘴唇微动,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彻底愣住了,他无法理解母亲,为何如此冷漠,
![]()
母亲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无法照顾一个失去四肢、行动不便的儿子。
她希望朱彦夫能回到荣军院,至少那里能给他提供更好的照顾,而不是让他重回这个贫困的村庄。
朱彦夫从母亲的话语中,读到了无尽的痛苦和无奈,他的内心五味杂陈,他知道,无论母亲怎么说,这都只是她对自己深沉爱意的表达。
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痛楚,朱彦夫却没有轻易流泪。
他默默离开了母亲的家,找了一间破旧的小屋住了下来,每晚,自己独自忍受着从伤口传来的阵阵剧痛,逼迫自己练习生活的基本技能——用残臂夹住勺子吃饭,试图自己照顾自己。
![]()
每一次尝试,他都面临着无法忍受的痛苦,但他依然不肯放弃。
朱母得知儿子住在破屋中,再也无法忍受,朱彦夫艰难生活的样子,决定去看他。
当她推开门时,看到的却是朱彦夫满头大汗、满身是污,瘦弱的身体,比起他离家时更显憔悴。
朱母捂着嘴,转身冲出屋外,泪水再也抑制不住,任由它流淌。她内心的痛苦远远超过朱彦夫的所有绝望。
她忍不住再度迎接回这个依然顽强的儿子。
1957年,朱彦夫被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村里的贫困局面急需改变。
![]()
起初,村民们难以相信,这个连拐杖都走不了的人,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可朱彦夫用行动告诉大家,哪怕失去了四肢,他依然有力量改变一切。
他提出了填沟造田的大胆想法,张家泉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沟壑纵横,耕作困难。
朱彦夫带着村民们走遍每一块田地,亲自规划土地改造方案。
亲自带领大家上山勘察地形,指挥大家将深沟填平,假肢让他摔倒时,他都不顾疼痛,咬牙站起来继续工作。村民们看到他不屈的精神,也纷纷投身到改天换地的行动中。
![]()
几条深沟被填平,村里新增了几十亩良田,原本荒废的土地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田垄。村民们在朱彦夫的带领下,终于不再担心饥荒,生活变得稳定起来。
朱彦夫不带领村民们走出贫困,还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成为了张家泉村的精神英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