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岁高龄的作家王蒙近期推出新作《极限聊斋:王蒙神侃〈聊斋〉》。
《极限聊斋》这部作品,王蒙酝酿了三十年,他选取《考城隍》《叶生》《聂小倩》《王六郎》《娇娜》等五十四篇《聊斋志异》(书中原文来自中华书局《聊斋志异》2015年版)中的经典故事,以其九十载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力,进行了深入解读。
对于书名,王蒙解释了“极限”的由来,在他看来,《聊斋志异》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没有任何其他作品能与之相比。“它的想象力达到极限,创造性达到极限,文学逻辑达到极限,对人性的深刻书写和对爱恨情仇的描摹都达到了极限。”王蒙称《聊斋》为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就是文学逻辑:“《聊斋》的逻辑是另一种逻辑,它有情节,却不是侦探小说、推理小说的逻辑,它怎么写都合理,你怎么读都得接受。这种逻辑在世界文学中都极为罕见,代表了文学想象力的极致。”
![]()
劳山道士(节选)
![]()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再受不下去劳苦,而道士师父并无法术传授。等不下去了,王生向道士辞行,说:“弟子远途前来拜仙师,得不到长生不老的高级法术,要是能学上点小把戏,也算不白劳累一趟。如今过了两三个月,只知道早出晚归打柴。弟子没吃过这种苦。”道士笑说:“我本来就说你吃不了这苦,果然如此。明天早晨你就回家去吧。”
![]()
从浪漫奇思、梦幻奇美、高天明月,扑腾一家伙掉到了低俗的地表泥沼里
低俗人物,或者用儒家的说法叫作小人,希望获得奇技淫巧,以为神仙之道集中于奇技淫巧,但孔子讲“君子不器”,老子讲“道法自然”“见素抱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庄子与禅宗讲“道在屎溺”,能够将生活与天道、物与心、形而下与形而上结合起来的思维与感受理解,才是中国哲人的理想境界。
王生说:“弟子在这里干活多日,请师父稍微教我一点儿小技巧,也算没白来。”道士问:“你想学点儿什么?”王生说:“我看到师父到什么地方,墙壁挡不住,要能学到这个法术,我也就知足了。”道士笑着答应了。
细想一下,破壁穿墙之术,有关家庭与私有财产的存在,有关社会与人类文明秩序,有关居住生命与财产安全,这样的技术绝非小事,高雅的道士不应该随便普及教授。
于是就传授他口诀,让他自己念完了,道士大声说:“进墙去!”
墙,分割空间,保护隐私,是不能够任意破坏与消除的。什么妙术奇方也不应该随意崩溃人间的常理常规常识。
![]()
王生面对墙壁不敢进,道士让他试试。王生向前走,到了墙前,被挡住。道士说:“低头猛走!”王生离开墙数步,奔跑着冲过去,只觉墙里空无一物,回头一看,自身已在墙外。王生高兴,拜谢师父。道士说:“回去后做人要心地纯良,否则法术不灵的。”给了他路费,打发他回去了。
心地纯良者穿墙越壁,所为何来?
月宫饮酒是那样高远清亮,闯墙入户则是盗窃一流行径,可谓一落千丈,低级下流非法。月光月宫,是仙境;墙壁进进出出,贼境也乎?
王生回家,自吹遇仙得道,坚实墙壁穿行无阻。您吹这个?不打自招。妻子不信。王生便按学到的办法行动,离墙数尺,跑去冲撞,脑袋撞墙人跌倒。妻子搀扶起他,只见额头上鼓起肿包大如鸡蛋。妻子讥笑他,王生羞愧气恼,大骂老道士存心害他。
良人不信恶语,恶人不听良言。善人想象不到恶之为恶,恶人想象不出善之为善。自古有之,至今千年难变。
![]()
异史氏说:听到王生故事,没有不大笑的,要知道世上的“王生”还真不少。一路粗野蠢人,愿意接受毒害人品的毒药,不接受忠言逆耳的医疾良言,于是一些卑下的小人就献上那些纵容坏心的主意,来迎合他,令人以为靠着一些强暴手段,可以横行。
异史氏借题发挥,并不完全符合文本情事,文本中并没有什么不要忠言逆耳,而要吹牛拍马的情节,文本中王生的问题是好逸恶劳与只要奇技淫巧,不要德行规范。开始折腾一下可能也管点事,以为到处可以越壁开路,这样的人不撞墙撞得头破血流是不会罢手的。
从仙道回到了人间,从幻想曲回到了最平凡与简单粗糙的现实,从飞天回到了撞墙,从月宫饮酒回到了额头肿包,这究竟是喜剧讽刺剧,还是现实主义的悲凉呢?而且,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本作品在数百篇《聊斋》故事中引人注目之处,并不在于撞墙与额头肿包,而在于道士的奇美的创造,难道那小小一段的宴会、歌舞加飞天不是本可以成为一篇唯美主义之杰作吗?
![]()
异史氏的评点往往只置评结局,他只注意盖棺论定,轻忽了前面书写的绮丽绝妙的浪漫曲。而蒲松龄的迷人,蒲松龄的动人诱人,尤其是《劳山道士》一文的超人魅力,应该不在于告诉你擅自无礼胡来撞墙会撞出大包,而在于他假语村言地虚构了那么美丽的神仙道人故事。想想,如果只是一个妄想越墙撞出大包的故事,还有人读吗?尊敬的蒲前辈,您必须把著名的劳山的故事结束得如此崩溃泄气吗?
这篇小说很早就收入了我们的语文课本,几十年来,我都在想,如果不用粗糙的喜剧,而用细腻的悲凉来结束这篇小说呢?例如能不能像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王生以越墙绝技帮助了不幸者弱者贫穷者,而最后却是失败了?能不能表现出突破墙壁阻隔的可能与突破阶级社会壁垒的理想、魅力、迷人、艰难与危险?
![]()
还可以设想,撞墙固然是贻笑大方,像王生这样能一时进入神仙世界,体验仙人饮酒与嫦娥下凡献舞,他难道不会永远感恩怀念与骄傲满意吗?如果撞包以后他从此汲取教训守正勤勉,过着美好的生活呢?
至少,在异史氏的评论中,在讽刺王生的碰壁同时,可以提一提他的如歌如梦的超凡经历与见识吧?
也可以结尾于越墙的爱情篇章、天使与魔鬼篇章、人间奇冤故事嘛……
不,不,打嘴老王蒙,不要妄议古人。还是听蒲大神的吧,飞天登秋月,撞墙痛脓包,就这样大中华式地一大锅烩到一堆去吧!
顺便加一句,据悉,外国魔术师曾在我国表演过穿越长城的绝技。蒲松龄要是知道了这样的洋魔术,他会说什么呢?
聂小倩(节选)
![]()
一天,小倩在窗前低头发愁,忽然问:“皮囊现在哪里?”宁采臣说:“因为你怕它,所以把它收放到其他地方。”小倩说:“我获得人的生命气息已经很久,应该不那么害怕它了,最好将皮囊挂到床头来。”
![]()
有趣,我国的神怪鬼狐故事中常常写到,一般妖魔鬼怪警惕生人气如防寇仇,这里做了辩证的解释发挥,当然如果原是非人之鬼魅,但明确选择了走向被人间接纳的人性化路子,生人气则不可或缺。另外,“生气”即“生人气”,这里对于“生人气”中的“生人”一词,做了正解,生人不仅是指素不相识者,更是指活人,指生命,生人气即是人的活气,人的生命力。
宁采臣问她怎么会这么想,小倩说:“几天以来,心里一直不安,估计金华的那个妖怪,记恨我逃跑,早晚会找我算账。”
将心神不定视为负面势力入侵的预兆,这个逻辑很可爱,它含蓄地透露劝善、戒恶,劝光明正大、戒阴谋鬼祟的教化含意。
![]()
宁采臣于是拿过皮囊。小倩看了看,说:“这个是剑仙用来装人头的,现在破成这样,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我现在看到它,也还是吓得哆嗦。”
他们把皮囊高挂床头。第二天,小倩又让宁采臣将它挂到门口。晚上两人点灯相对而坐,忽然有一个鸟一样的东西俯冲下来,小倩吓得躲到了帐幕后面。宁采臣一看,那个冲下来的东西凶恶如夜叉,眼睛如雷电,舌头鲜红如血,张牙舞爪冲来。
这个描写或嫌老一套,一般化。
到了宁宅门口停下,犹豫好久,靠近皮囊,用爪子抓取皮囊,似乎要将它撕裂。皮囊咯噔一响,变得大如土筐,恍惚之间有鬼物从中伸出半身,将夜叉揪入皮囊。
对付鬼需要鬼道,以其道灭其身。这里有中华传统文化。
于是太平无事,皮囊恢复原样。宁采臣又惊又怕,小倩也出来了,高兴地说:“没事了! ”再看皮囊里面,只有清水而已。
消灭后是清水,该消灭的被消灭掉才能凶而化吉,浊而化清,害而化利,邪而归正。这里,表现了中华文化的一种斗争性、严肃性、决断性。
几年后,宁采臣果然考中进士,小倩也生下一个男孩。后来 宁采臣又纳了妾,小倩和她各生一个男孩。他们的孩子后来也都入仕成功,成为有声名的人物。
![]()
《聂小倩》一篇,颇受青睐,有《倩女幽魂》电影与电视剧改编上演。
很明显,《聂小倩》是蒲松龄为极可爱而不幸的夭折少女鬼聂小倩而写的,是鬼,而聂鬼随人行事,鬼走人路,鬼爱人间,鬼心鬼道皆从人心人道。同时鬼中除有人道一类,更有恶人恶霸妖魔道一类,人间一切恶劣,全部学到手,加上鬼蜮伎俩,非法控制少女鬼通过性事引诱行吸血的恶行,为害人间。
从法学观点看,聂小倩其鬼很麻烦,她已经是丧心病狂、无 耻之尤、血债累累、罪恶滔天之恶鬼了,参考萨特的责任与选择的理论,她不能不承担她的罪责。同时她又是被压迫榨取,一心向善,等待时机,追求光明,追求爱情,终于完全转变了面貌与道路的美鬼善鬼好鬼。她也是雨果笔下的冉·阿让与中国《除三害》故事中的周处等转变典型。
而从道德理想角度讨论聂小倩的角色呢?一方面,从封建道学,尤其是妇德上看,聂早已是丑恶凶残、血债累累、罪不容诛的恶魔。蒲松龄写这样的正面人物,实在骇人听闻。另一方面,蒲松龄在小倩身上寄托了他对社会上确有的某些黑暗势力与黑暗环境的痛苦感与控诉心,同时他有极强的对被迫犯罪的弱势个体特别是身陷火坑的少女的同情与美好祝愿。
只有以观音菩萨式的慈悲与拯救心,加上贾宝玉的少女宠爱少女崇拜原教旨主义,再加正人君子宁采臣的坠入爱河仍严格自律的心情,才能理解并感受聂小倩的魅力,感受《聊斋》此篇特有的悲悯、宏大与爱情的神圣超越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