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海产科医生回忆自己曾在一个夜班连做8台剖腹产,如今同样的夜班连一台都没有,四川一个不足50万人口的县城三年活产跌近三成,幼儿园关停、产科整合的连锁反应已经在眼前
医院值班室的灯还亮着,走廊却安静得有点空
![]()
医生们不再像十年前那样一刻不停地进手术间,倒像是多了时间做健康讲座,写随访笔记
2014年,那位上海产科医生一个夜班做了8台剖腹产;
到了今年,她说同样的夜班可能是“0”
从“忙到顾不上喝水”,到“偶尔盯着屏幕发呆”,行业里的人最能感受到风向变了
变化不只在一线城市
四川一座不到50万人口的小县城,最近三年活产婴儿数下降了近三成,当地三家医院正酝酿把产科相关资源整合在一起
![]()
不是不想干,而是单家医院“吃不饱”,合着干,或许还能把专业保住
涟漪很快拍到幼儿园
敬园长做幼教二十年,以前家长要提前一年排队,她手里有十二所园,热闹得跟过年似的
近两年,她的手机里多了几份转租合同和银行短信,如今只剩四所园还在运营,老师们得换上舒适的鞋在社区里发传单
她说自己每次路过关闭的园区,心里都打了个小结,不甘心,但也知道趋势难逆
全国层面看,2023年幼儿园总数27.44万所,2024年减少到25.33万所,短短一年少了2.11万所
![]()
数据很冷,但冷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熟悉的教室和操场
年轻人为什么不着急生?
答案没那么简单
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说“我不用养孩子这个无底洞,凭什么不敢买个好包吃顿好饭”,听着扎心,却也是真实的生活账;
也有人把账算得明明白白,从产检到分娩,从奶粉尿不湿到早教兴趣班,抬头再看房贷车贷,脑袋嗡的一声
但“都不想生”并不准确,这种一刀切的判断,容易忽略一大群在权衡、在等待的夫妻
![]()
在内蒙古通辽的一次调查里,已婚未育的人群中有超六成表示“有生育计划”,多数人打算在一年内行动
这说明不少人不是不生,而是要在“准备好”的那个时间点生
一对在北京工作的朋友跟我说,他们俩收入稳定,但还是想把心理状态打磨好一点,再给自己预留更多陪伴的时间,“不是给孩子最贵的,是给他最合适的”
我理解这份谨慎
当父母这事,真不像交作业,时间到了就必须递
区域间也并非一边倒
有人提到2024年珠三角一些医院的分娩量小幅回升,业内人士解释这和疫情推迟生育的补偿效应有关
![]()
一位观察人口流动的研究者提醒,人口向大湾区等地集聚,短期出现“小高峰”并不意外,但全国盘子的长期趋势还要耐心看
行业在变,出路也在找
产科开始做“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孕前评估、营养指导、高危妊娠管理、产后康复、心理咨询,一条线接着一条线
医生不再只是拿刀的那只手,更像陪你走一段路的人
幼儿园这边,则尝试托育服务,把1-3岁纳入服务范围,托幼一体化成为关键词
深圳一些社区在探索“老幼共托”,长者服务站和托育园挨着,老人来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的笑声也把老人带回了轻快的下午
项目负责人说,这种代际融合的效果比预期更好,节约成本,也暖了人心
![]()
政策也在补位
截至今年,有信息显示全国已有25个省份把生育津贴直接发到个人,减少单位“卡口”
湖南湘潭的做法是实打实地把钱发到人手里,1到10月给了约2500位参保女职工
当地医保部门负责人直言,直发能缓解育儿经济压力,也能杜绝拖延和截留
吉林把灵活就业人员的生育待遇也纳入进来;
更早前,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惠及超百万次服务
![]()
当然,也有媒体用“生娃基本不花钱”来形容部分省份的政策力度,这种表述热闹,但落到家庭里,开支仍然是立体的,不能指望一条政策解决所有问题
家长们更在意的是细枝末节:奶粉放心不放心、请不请得起阿姨、孩子入园入学便利不便利、加班文化能不能收一收
一位新手妈妈对我说,有政策是好事,但决定生不生,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再设计,不能只是刺激一瞬间
人口学者的提醒很朴素:真正的出路,是让社会更友好,孩子有人带、父母敢请假、公共空间对家庭更友善,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持续的投入
这几年,我常在诊室外看见两个画面:一个是夜里空着的走廊,另一个是清晨响起的第一声婴儿啼哭
当那声哭一响,屋里屋外的人都松一口气,生命把人从焦虑里硬生生拉回了当下
也因此,我不愿把低生育率只写成“危机”,它更像一个转弯
![]()
在转弯处,我们被迫重新想想:家庭的意义是什么,孩子需要怎样的城市,父母如何在工作与陪伴之间有更体面的选择
别急着给年轻人贴“自私”的标签
他们没有逃避责任,只是把责任算得更细,想得更久
别轻易给行业下“寒冬”定论
寒冬里有人合并,有人转型,有人把灯留得更久
别对政策抱一蹴而就的幻想
![]()
它们像是在泥地里铺的第一层砖,需要后续一层层加固,才撑得起家庭的日常
也别忘了,那些愿意迎接一个孩子到来的家庭,依然在慢慢作准备
有人在婚礼上把“备孕”写进明年的计划,有人把家里多清出来一间小房,有人学着做更健康的一顿饭
当城市肯为他们腾出空间,行业肯为他们补上服务,政策肯为他们托底,生育的选择就不会那么沉重
趋势未必会立刻掉头,生活却可以一步步变好
等我们不再把生育视作“独自闯关”,而像是一场全社会的协作,医院、幼儿园、社区、公司都拿出一点点善意
那时的选择,可能就会轻一点、稳一点,也更像是每个家庭自己的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