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吴子俊
在钢箱梁制造车间,中铁山桥技术中心钢结构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苏甜正俯身在一组多边形拱肋前,手持卡尺反复测量截面尺寸。不久前,她荣获了“中铁工业巾帼学习标兵”称号,同事们都说,对专业过硬、业绩突出、热爱学习的甜姐来说,这个奖实至名归。“学习是我一辈子的事情。”面对荣誉,苏甜想到的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创新思路,解复合难题
“这个拱梁结合段,就像连接人体躯干与手臂的肩关节,每个曲面都要精确吻合。”在柳林桥项目攻关会上,苏甜用形象的比喻点破了技术要害。该桥是天津市内海河上游最后一座跨海河桥梁,对于天津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桥梁拱梁结合段多边形变截面的特殊结构,她带领团队展开了为期数个月的技术突围,创造性地提出了“分体式制造”的创新思路。
苏甜首先绘制了三套工艺方案图,在计算机上模拟拼装过程,从整体拼装到分体式制造,从拱脚正位组装到倒位组装,反复验看制造的可行性。她向团队成员演示:“我们要把复杂的结构分解为可控的单元,就像拼装高级模型,每个部件都要精准就位。”
令人叹服的是,她不仅创新了制造方法,还研制了专用的检测工具——拱梁结合段端口检测装置。这项创新,最终帮助团队攻克了变形控制的重大难题。苏甜认为,专业能力不仅在于知道怎么做,更在于知道如何做得更好。
控细节之微,雕毫米精度
牂牁江大桥是首座从下构到上构实现全过程“纯贵州造”的悬索桥,在大桥横梁的制造现场,苏甜指着1.3米长的超短桥面板说:“这里的每个焊缝、每个孔群都要像瑞士手表机芯一样精密。”她戴着白手套,用手指轻抚过焊缝表面:“感觉到了吗?这个接头的平整度,将决定整座桥的寿命。”
对技术人员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是不言自明的工作原则,万吨大桥可能毁于毫米裂隙。同事们都清楚,温和的甜姐在细节问题上格外严格。面对特殊的双面坡口焊和数十处密集孔群,苏甜组建了“毫米级精度控制”攻关小组,创新采用了“工序倒推法”,从最终的安装要求出发,反推每个制造环节的精度指标。“我们要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她在技术交底会上强调,“每个±1.0毫米的偏差都要找到原因。”
那段时间,苏甜的办公桌上铺满了工艺图纸,不同颜色的标注笔记录着上百个关键控制点。同事刘佳说:“甜姐的眼睛就是一台高精度扫描仪,任何细微瑕疵都逃不过她的审视。”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最终制造的横梁孔群精度全部达标,创造了同类钢结构制造精度的新纪录。
谋系统之局,布超级工程
站在沪通长江大桥的模型前,苏甜用激光笔沿着钢桁梁缓缓移动:“我们要制造的不仅是一个个杆件,更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每个零件的制造偏差,都会在整体拼装时被放大无数倍。”面对折线型大型钢桁梁这一全新结构,苏甜采用了“全过程精度追溯制度”。她在每个制造环节设置了多重检验关卡,就像为产品质量上了一道道保险。“我们要像下围棋一样通盘考虑,今天的每一个决策,都要为几年后的架设做好准备。”苏甜在项目例会上说。
最让团队钦佩的是,苏甜将看似孤立的焊接收缩问题放在了整个制造链条中系统解决。那本厚厚的《制造过程偏差记录手册》,记录了她和团队收集的数千组数据。她参与的《全焊接大节段钢桁梁桥建造关键技术》课题,荣获了2022年度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相关工作填补了山桥制造此类杆件的经验空白。
每当她站在成品梁段前,看着严丝合缝的接头时,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系统思维让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夜幕降临,苏甜下班前总放心不下车间里的钢结构件,她时而驻足查看焊接情况,时而与一线员工交流工艺要点:“这里的过渡曲线还需要调整0.5毫米。”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在钢铁与梦想交织的道路上,苏甜不断破解技术创新难关,展现巾帼建功风采,书写人生精彩篇章。
来源:中国妇女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