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11月9日,美国政府停摆40天,创下历史纪录。
参议院凭借60票赞成、四十票反对的微弱优势表决通过临时拨款法案,为政府资金恢复正常运作带来了曙光。
![]()
编辑:7
奶粉只够喝三天
11月9日深夜,那场60票对40票的投票,让73万美国公务员、百万美军,还有4200万穷人,看到了结束40天停摆的微弱曙光。
但这道光照得实在太过微弱。
停摆已经整整40天,再次刷新了美国政府关门的历史纪录,上一个纪录保持者?
![]()
还是特朗普,他第一任期内创下的35天停摆记录。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而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从来都不是国会山上吵架的政客,而是普通老百姓。
现在虽然程序性投票过了,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只是“暂时续命”。
![]()
资金只够用到1月30日,到时候两党肯定还得为新的预算吵一架,说不定又要刷新停摆纪录。
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的算账,停摆每4周就造成70亿美元损失,这相当于每过去4周,就有一座金门大桥从美国经济中被凭空抹去。
![]()
现在40天下来,四季度GDP增速估计得降1到2个百分点,航空业更惨,全美40个主要机场已经削减了10%的航班,要是拖到圣诞出行季,削减比例可能得升到20%。
一个海关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已经靠刷信用卡过日子了,房贷都快逾期了,可还得天天去上班,因为“属于必要岗位”。
![]()
更揪心的是4200万低收入人群,他们赖以为生的“食品券”11月初就停发了,这可是全美八分之一人口的活命钱,里面包括1200万儿童和300万老年人。
虽然联邦法官逼着政府动用应急资金发了一半,但密西西比、亚拉巴马这些州因为流程慢,要到12月初才能拿到钱。
![]()
有个单亲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家里的奶粉只够喝三天,去食品银行排了俩小时,只领到了两盒泡面和几个罐头,真不知道怎么撑到下个月。
这就是美国式民主的真实面貌,华丽的政治表演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生存危机。
![]()
否决成为了唯一的游戏
这场惊险的政治交易,是8名民主党中间派参议员组成谈判小组,与共和党人反复博弈后,最终达成的妥协方案。
按理说,共和党应该能拿到61票,保险一点,可偏偏其中一名民主党人在最后关头投了反对票,硬是把局面逼到了悬崖边上,最后这60票属实是“踩线过关”。
![]()
那8名民主党人和共和党谈妥了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给政府拨款维持到1月30日,二是承诺12月就《平价医疗法案》进行投票。
这明摆着就是各取所需,共和党急着给政府“续上命”,毕竟停摆越久民怨越大,而民主党则把医保议题当成了筹码。
![]()
毕竟《平价医疗法案》的补贴年底就要到期,2400万参保人里有2200万都靠低保费补贴过日子,要是没了补贴,明年保费可能得涨1000美元。
可即便这样,民主党内部还是炸了锅,不少人骂这8个中间派“卖得太便宜”,觉得协议根本没真正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反对的声音一直没断。
![]()
其实两党这四十天的拉扯,核心就是这点事儿,之前民主党一直要求把医保补贴和拨款同步表决,怕共和党拿到钱就翻脸不认账。
共和党却非要“先拨款再谈医保”,两边就卡在这个顺序上互不相让,参议院前前后后投了14次票都没成。
![]()
共和党说民主党提的医保补贴有欺诈问题,民主党骂共和党“拿民众健康当儿戏”,到最后还是得靠中间派出来“和稀泥”。
这就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美国的政治博弈,早已从“为了更好地治理”的政策之争,堕落成了“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否决政治。
![]()
政治议程的交换,赤裸裸地凌驾于国家治理之上,程序正义的光环,已无法掩盖实质的不正义。
而就在他们为这些议程争论不休时,又有多少个家庭,正为下个月的房租,为孩子的奶粉钱而彻夜难眠?
![]()
国父的警告应验了
说到底,这场停摆风波,深刻暴露了美国政治体制中难以调和的深层矛盾,两党将政府预算和民众生计当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通过“临时拨款”这种短视的解决方案,只是在把更大的危机往后推延,协议中附加的医改法案投票承诺,更是赤裸裸地展示了政治交易的本质。
![]()
民生议题被工具化,民众的迫切需求变成了换取政党利益的棋子,对那些受影响的普通美国民众来说,这份协议给他们的不是稳定的保障,而只是一个喘息到明年1月底的脆弱承诺。
这种治理模式的持续,不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会进一步加剧社会撕裂,让国家在无休止的内耗中不断虚耗,这便是一种典型的“制度性自我消耗”。
![]()
乔治·华盛顿两百多年前就警告过,党争是共和政府最危险的敌人,现在看来,这话真是一点没说错。
美国的政治极化,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从1980年到现在,美国虽然有过15次政府停摆,但以前大多是短短几天就收场,像这次拖了一个多月的情况,简直是把国家治理当成了“拉锯战”。
![]()
更荒唐的是,美国七十多年来第一次没法按时发布通胀数据,连美联储调利率都没了参考依据,这说明危机已经开始侵蚀国家机器的齿轮了。
对比其他国家,比如德国,其多党联合执政的协商机制虽然漫长,但能有效避免这种治理空白,而加拿大的“信任供给”协议,也为维持政府运转提供了保障。
![]()
问题在于美国是否还有意愿去学习,去打破这种否决政治的僵局?
当政治斗争凌驾于治国理政之上时,最大的输家永远是那些被“代表”的普通美国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碾过的似乎总是同样的轨迹。
![]()
谁是最终的代价
73万公务员、百万美军、4200万穷人是有了盼头,但只要两党的争斗不停,这种“盼头”迟早还得变成“熬头”。
下一次要是再停摆,这个“纪录”恐怕还会被刷新,而下一次又会有多少个家庭陷入同样的绝境?
![]()
号称“全球第一强”的美军,日子也没好到哪儿去,五角大楼早就没钱发薪,只能挪用50多亿美元的科研、舰船建造资金凑数。
陆军甚至还偷偷发过“食品银行指南”,教士兵怎么领救济粮,后来怕丢人又赶紧撤了,但军人家庭排队领救济的画面早就传开了。
![]()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联邦政府无钱运转,民众为生存发愁之际,白宫却在停摆期间举办了奢华派对,这种强烈的反差,将制度的荒诞性推向了顶峰。
我们不妨运用“受害者终局观察法”,绕过复杂的政治博弈,直接追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这场耗资巨大的闹剧中,最终的代价由谁承担?
![]()
答案显而易见,不是那些在国会山唇枪舌剑、薪水一分不少的政客,而是那些靠刷信用卡度日的海关人员,是那个奶粉告急的单亲妈妈,是那些排队领救济粮的士兵。
他们成了政治祭品,被献祭在党争的祭坛上,他们的苦难,成了政客们争取选票和党派利益的筹码。
![]()
衡量任何政治体制的最终标准,不在于其程序的精美或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是否让具体的人过得更好了,还是更糟了。
从这个标准来看,美国这场持续40天的政府停摆,无疑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一场对“民主、自由、博爱”的莫大讽刺。
人才是最终的度量衡。
![]()
![]()
![]()
结语
任何政治的最终试金石,是看它让普通人过得更好了,还是更糟了。
停摆的周期性重演已成趋势,打破僵局需要超越党派的智慧与勇气。
当政治失灵时,我们又该如何守护自己和家人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