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视频,还有这么个段子,说如果在中东换成了咱们的东风系列导弹,美国和以色列就更拦不住了。
![]()
在一群竖起大拇指的视频里面,W君回复了一句“伊朗和胡塞的弹道导弹和咱们的东风系列就飞行性能来说并不劣势”。看起来很奇怪,我们的“遥遥领先”呢?
如果要谈论这个问题,咱们就得从弹道导弹的基本原理来说了。实际上弹道导弹和炮弹的区别并不大,只是打得远一些罢了。
弹道导弹的轨迹本质上是一段受助推后的抛物/抛物近似(远程会进入准轨道/准抛物段),主要受能量守恒、发射初速和抛射仰角控制。理想化公式很简单:
这个公式揭示了一个很核心的机制,导弹的射程R和关机点的速度V₀有关。当然了,在射程上还有一个关机点高度的修正量。不过,从导弹的最大射程我们就可以推定出导弹的V₀是恒定的,毕竟从sin(2θ)就可以看出关机点的速度矢量为45˚的时候射程是最大的。
当导弹关机其实就是一枚遵循重力原理的“炮弹”,道理就是这样的。
![]()
所以当导弹在既定的射程内再次进入大气层的时候到的的飞行性能就基本上一致了——这是物理学,和哪个国家制造的,采用什么技术制造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末段反导来说,末端反导的最大挑战就是再入的弹头速度,而基于上面的原理来讲,射程相近的弹道导弹其再入速度大差不差,所以,就小视频里面那种“换成中国的东风导弹就更拦不住了”这种论点本身就是原理上的错误。
所以说,如果我们把评价一枚导弹的“飞行性能”放在台面上比,我们的东风导弹并不比三流甚至四流的弹道导弹性能高。都是扔“石头”,没有人的“石头”会在空中转出花来。
速度不占优势,拦截难度也就几乎相同了。那么就有很多人要开始怀疑了,变轨呢?诱饵弹呢?反射体呢?这些弹道导弹的突防手段不都是高科技吗?
咱们再细细道来:
首先要认识到一点——这些技术是锦上添花并不是雪中送炭。
一枚再入速度为4100米/秒(换算海平面声速马赫12)的导弹,按照现有防空火力的技术等级来看成功的落地爆炸的概率大约是70%,这是导弹的突防能力或者说是穿透率,直接和速度是有关的。而采用了诱饵弹、反射体、基础的变轨功能的导弹成功的落地爆炸的概率现在约为73%。
也就是:那些额外手段在“速度已决定失败/成功”情况下,有 10% 的概率把本来会被拦截的那部分转成突防成功。换言之,绝对增益只有 3 个点,但在“剩余 30% 被拦区间”里,条件性提升相当于 +10%。
![]()
这其实就是弹道导弹突防的所面对的真实情况,本质上提高弹道导弹穿透率的手段叠加是一个对数曲线。起初的一些措施可以达到很高的收益率,但随着措施的增加收益率增长也就越来越缓慢了。
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家相继要搞弹道导弹突防呢?其实这是一个宏观的概率学问题。在作战计算的数学模型中会有显著的优势。对此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一下《弹道导弹突防筹划理论与方法》和《弹道导弹突防效能分析》这样的专业书籍。
![]()
基本上的概念是当防御体系恰好处于“能拦或不能拦”的临界带时,哪怕看似微小的绝对增益也可能产生非线性放大效应。举例来说,若拦截器库存、雷达探测带宽或引导机动极限已近阈值,额外的 3 个百分点可能意味着防御方需要额外发射若干拦截弹才能维持阵地胜算,而这些额外发射又进一步消耗其弹药与反应能力,形成正反馈——原本能守住的点被推进到“守不住”。同样,诱饵与分导若与齐射结合,会把单枚的小幅几率提升转化为系统层面的耗弹与判别混乱:诱饵造成的误判会迫使防御方在多个目标间分配有限拦截资源,导致被拦目标数目下降,进而触发链式失效,这些都是线性叠加理论预测不到的系统性后果。
因此在战场实践中,更有效的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把“数量、节奏与技术”作为一个复合策略来部署。数量与节奏负责制造饱和与时间压力,次级技术(诱饵、分导、末动)在关键时刻放大这种压力,使得防御方在决策与资源调配上陷入困境;与此同时,混合手段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即便物理上只带来小幅突防率提升,其制造的不确定性与心理威慑能在政治与决策层面带来溢出效应——迫使对手改变战术部署、分散预警资源或在外交层面做出让步。把资源优先投入到改变系统工作点(如压缩预警、分散发射平台、提高可持续发射能力),再用“锦上添花”的技术去触发非线性收益,才是成本效益最优的突防路线。
![]()
而这些要素,恰恰就不是弹道导弹的飞行性能了,而是综合的作战策略了——它基于作战计算的数学模型。
所以提这种“东风导弹的飞行性能比胡塞伊朗导弹”本质上是根本不明白导弹的作战原理,这话就像是说劳斯莱斯的汽车轮子比比亚迪的圆一样。哪怕是吹劳斯莱斯的车轮比比亚迪的耐磨都比直接吹轱辘更圆理智一些。
任何导弹系统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战场是一个系统工程:单枚飞行速度、弹道系数、CEP、末段机动只是输入变量;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如何把这些输入在时间、空间、资源与决策链上组合——发射节奏、弹药量、预警与指挥链、拦截器库存与分配策略、电子战与情报打击、现实约束都是同等重要的“轮子之外的车身”。把单一“飞行性能”拔高为决定性优势,就像只看轮子形状来判断整车性能,荒谬且误导公众。
那么我们的东风导弹厉害在哪里呢?
东风系列厉害的核心,不在于某一枚导弹在某一项飞行参数上“比别人更强”,而在于整套能力的系统化、家族化与可运用性。把东风看成是一辆车而非一只轮子,就能看清问题:它覆盖从战术到战略的射程谱、兼顾固体机动与机关发射能力、并且与情报—指挥—制导(C4ISR)链路深度耦合,能把单枚物理性能通过时序、数量与目标选择转化为可复制的战果。这种“武器×体系×运用”的合力,使得东风在实际战场上的价值远超单纯拷贝某一项参数的表面优势。
东风的优势体现在几个互为支撑的维度:一是家族化和任务覆盖,近程、中程、反舰、准战略到洲际的连续能力,使得指挥方可以按需编排、分层打击;二是机动作战与生存性,固体化与TEL分散部署降低了先发制人的脆弱性,保证“能活着发射”这一最基本前提;三是制导与精度持续提升,惯导+北斗+末端修正把CEP压缩到能用常规弹实现点摧毁的水平,从而降低了对单枚毁伤能量的极端依赖;四是工业化与量产能力,保证了大量可靠弹药与后勤支撑,使得“数量+节奏”成为可持续战术;五是试验与服役经验、联合作战教义与训练,把技术潜力转化为战场可用能力。
![]()
所以说东风真正“厉害”的地方是把物理边界变成战术选项:它并不是靠一项黑科技来翻盘,而是通过体系化投入把决策空间往有利一方移动。对手在面对这样的系统时,单靠拦截器性能或单点防护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节奏、分散与混合手段——这正是为何战略层面的威慑与战术层面的效能并重,才是评价现代弹道力量的正确尺度。
我们努力了几十年的时间,经过千辛万苦打造出来的东风快递,哎,拿出来和三流四流的导弹去比什么什痨仔的“飞行性能”?——开神马玩笑啊!
看书法作品夸人家用的墨黑,真不怕挨打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