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突然对美低头,6G项目一夜悬了,出口饭碗也要被砸?
十月底的吉隆坡,一份双边文件落地,内容直戳外贸人的神经:只要华盛顿列出的敏感货品,马来必须同步禁售,不然统统加税四成。芯片、AI算力卡、甚至部分稀土都上了名单。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马那些刚谈好的大项目会不会被摁暂停键。
![]()
文件细节流出后,当地商会连夜开会。一位做晶圆出口的经理在群里发消息:仓库里刚到的两百箱GPU,现在只能先封起来。美国市场占他们公司四成销售额,老板急得嘴角起泡。
马国政府给出的苦衷很直白:全国出口里十四块蛋糕就有一整块卖给美国,不点头,工厂直接放假。可同意之后,中国这边庞大的订单也可能踩刹车。两头都是饭碗,怎么端都烫手。
总理办公室在签字当天放出的消息还算温和:美方会掏五十亿令吉修一条沿海公路。数字听起来不小,但对比中国和马来西亚已经敲定的上千亿令吉合作,只能算零钱。马哈蒂尔随后发声,用违宪两个字形容这份协定,国会里立刻有议员要求紧急辩论。
更揪心的是能源和稀土项目。中马原本计划在彭亨州投的风电、光伏电站,材料清单里不少设备现在可能被新规卡住。进口成本一旦拉高,电价跟着上浮,普通家庭每月账单要多出几十块,工厂的利润也被削一刀。
商务部很快有了动作。中方高层抵达吉隆坡,连开三场早餐会,把风电合作单独拎出来再谈。目标很清晰:把双边贸易额从现在的三千多亿令吉拉到五千亿。现场一位参会的工程师私下透露,只要马来肯给绿色通道,风机塔筒可以全部本土化生产,这样一来运输费用立降三成。
![]()
很多做外贸的老手算过账:美国市场虽大,却挑剔还容易加关税;中国这边量更大、回款快,还能顺带学技术。丢了哪一边都不是开玩笑。但小国在大国挤压之下,想左右逢源,确实像走钢丝。
回看菲律宾走过的路,当年全面跟随华盛顿政策,结果本土香蕉出口被高额检疫卡住,大批果农破产。现在的马来西亚高层显然记得这一幕,才喊出同时申请加入金砖机制的缓冲方案。算盘打得很细,可惜两边都盯着,动作稍微失衡就可能摔下去。
有学者翻出数据:马国每年进口的高端芯片六成来自中国转口,一旦供应链被打断,本土电子产品组装厂先停摆。失业潮先从雪兰莪州电子园区开始,接着波及吉隆坡写字楼里的外贸跟单员。一个月少发薪水,信用卡立刻吃紧。
对国内中小企业来说,现在最现实的问题是:订单合同里要不要加新条款,把关税暴涨的风险写进赔偿项。如果客户不同意,很可能眼睁睁看着利润被抽干。一位做数据线出口的老板娘在直播间直言:本来一条线挣三毛,加税四成就是赔本甩卖,还不如转行卖榴莲。
高层谈判桌上,中方给出的替代方案是直接扩大人民币结算额度,绕开美元计价,既防关税又省汇兑。马来国家银行上周已经把人民币在贸易结算里的权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动作虽然小,却是个信号:两边都在找缝隙继续做生意。
![]()
吉隆坡市中心的商场里,大屏广告还在循环播放中马联合研发的新能源车。很多路人驻足拍照,却也在议论:这车里的自动驾驶芯片会不会哪天突然断供。焦虑写在脸上,没人敢把话说死。
回到普通人视角,订单、关税、汇率这些词听着遥远,真正落到日子上就是工资、房贷、孩子补习费。一旦工厂减产,年底花红缩水,原本计划好的全家旅行只能取消。这种不安从车间蔓延到社交媒体,凌晨两点还有人发帖问:明年还能保住工作吗?
历史课早就讲过,把全部筹码押在单一大国身上,迟早会被反噬。马来西亚这次的选择,短期能保住美国订单,长期却要面对失去中国市场的更大亏空。对出口商来说,唯一的自救办法是赶紧分散客户,把鸡蛋分到更多篮子里。
从更大的层面看,芯片、AI、清洁能源的竞赛已经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谁能把成本压到最低、把供应链留在家门口。马来西亚的厂房、港口、劳动力都是现成的,只要规则别卡死,生意人总有办法绕开障碍。
最后给在东南亚跑业务的朋友提个醒:合同条款写清楚,付款方式多留一手,别把希望寄托在单一国别政策上。现在最稳妥的路子,是拉着马来本地合伙人一起建仓库,把关键物料囤足三个月,哪怕外面风吹草动,也能先喘口气。
风还在吹,订单还在继续谈。下一个被关税砸中的,也许是别的品类,也许是别的国家。只要需求在,总有人找到新路把货运出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