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西城
重阳想起金庸笔下韦小宝,古灵精怪,又义薄云天,背后原型人物是明报重臣阿乐。
重阳岑寂,无风也无雨,香茶一杯,支颐翻看逝世已七年的金庸小说《鹿鼎记》以遣无涯之寥,竟有意外收获,金著赫然与晚清佛山作家吴趼人所书颇有相似处。在此不妨抄录一小段吴氏文字以志其概。
![]()
文出自小说《恨海》一书,叙述庚子事变普通家庭离乱生活,有一段云——“是夜,忽然听得远近一片喧嚷之声,火光冲天而起。仲蔼忍不住,便外出打探,只见街上往来的,没有一个不是义和团,挤拥不堪,口中乱嚷:‘烧教堂!烧使馆!杀二毛子!’走到前大街,望见火光还在西面,不敢走远,便自退回。及至来到家中,只见重门洞开,心中大疑,连忙进去看时,这一惊非同小可……只见满地血迹,父母俱被杀死。这一惊非同小可,直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州,仰面一跤跌倒在地,便昏了过去。”
诸君是否似曾相识?此正跟金庸所描写场面情景相仿佛!吴趼人乃前人,不可能沿袭金庸,只能说大扺金庸读过吴氏小说,潜移默化,句在心中,写武侠小说时,不由自主地用了上来。
我读金庸小说,最喜《鹿鼎记》《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其中尤以《鹿鼎记》为最。书中人物韦小宝,精灵乖巧,深谙合纵连横之术,厕身皇帝、权臣之间,应对自如,上下照应,蔚为天下第一马屁大王,韦小宝当是虚构人物、却有原形可据。人人皆知金庸身边有两大弟子,大弟子潘粤生,循规蹈矩,好好先生一名,性格不张扬,大事不好办;二弟子便是阿乐(王世瑜),鬼灵精、点子多,能鉴貌辨人,懂承色,最得金庸欢心。某夕跟阿乐把酒,探问:“阿哥可是金庸心中的韦小宝?”大笑不已,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
我每看《鹿鼎记》,读到康熙、韦小宝单独相处聊天,总想起金庸与阿乐,两人水火并济,外圣内王。金庸构思韦小宝这个角色时,潜意识里,或多或少会想到身边阿乐来,以之入文,塑造出一个跟鲁迅笔下《阿Q正传》里的阿Q并肩人物——韦小宝。小宝去了神龙岛,康熙梦牵魂萦;阿乐举家移居加国,金庸思念不已。阿乐回港探金庸,耄耋之年,已难辨人,却仍认得阿乐,情同父子,此言非虚。也有人说倪匡为韦小宝的创作原形,有点道理,鄙人愚见,金庸大抵视倪为老友,两者欠缺心连心、意接意、深如海洋的情义。在创作韦小宝一角时,兴许会想起好动、跳脱的倪匡,以小部分性格入文,整体上实难跟追随金庸逾数十年的阿乐相比。
一九六七年,香港动乱,金庸在社评里写了一些批评左派的话,引起示威人士不满,扬言教训金庸,金庸秘走新加坡避祸,阿乐留守报馆,某日,示威人士冲上北角南康大厦《明报》报馆,阿乐伙同一班身材魁梧的同事以身挡在门口,不让进去。你推我顶,形势凶险万分。可幸阿乐曾从李剑峰师傅习武,有点底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加上警察帮忙,总算保住了报馆。表面上,阿乐活落精灵,暗底里,山东大汉却有义薄云天的一面,这跟《鹿鼎记》里的韦小宝正复相同,你怎能不相信他便是金庸心中的韦小宝呢!
女作家石贝对金庸了解颇深,说金庸的性格多变,他曾说过:“我办《明报》,《明报周刊》?登了香港小姐何秀汶的情书,我找编辑雷波骂,说是人家隐私,不能登。如果传媒只为赚钱,倒不如开舞厅、妓院赚得更多。人家买《明报》,便是因为它不色情,不下流,不侵犯人隐私。”一席话,说得正气凛然,理直气壮。
![]()
金庸才是韦小宝?
石贝续往下说:“八六年,《明报》销路跌,查老板费尽心思改革《明报》,创出了星期天推出一名性感女郎彩页,精心地将本来以知识分子面目出现的《明报》,性感妖艳打扮一番后,跻身于香港大众报纸之中,所做一切,说得好听,是为增加销路,道白了,就是为赚钱!”态度前后不同,正好体现金庸兼具正、邪双重性格,遇不同环境便以可行的手法处之,聪敏灵活,化难无形。难怪石贝要说金庸:“恢复了韦小宝之身。”嘿!我恍然大悟:难道金庸才是真正的韦小宝哪!
常言道:“人死烟灭。”只有金庸永远不灭,小说、电影依然存在咱心中。看罢《鹿鼎记》全书,不禁翘首问苍天:“查先生,你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韦小宝?”窗外,忽地刮来一阵风,呼呼响,是查先生的回应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