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小伙小张在宿舍高烧不退、言语不清,送入医院后已陷入昏迷。他最终确诊“病毒性脑膜炎伴脑炎”,智力退至3岁儿童水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熬夜刷手机”“作息昼夜颠倒”,正悄悄击垮许多年轻人。近一个月内,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已连续收治8例脑膜炎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6岁,最小的患者甚至只有16岁。
保护屏障失守
为何看似平常的“熬夜玩手机”会让年轻人患上脑膜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钱国清解释,这与 “血脑屏障”和免疫力密切相关。
血脑屏障是大脑的“保护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颅内。
长期熬夜容易导致生物钟紊乱,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病原体更容易突破屏障入侵颅内。
同时,熬夜会使免疫细胞活性降低,人体抵抗力下降,原本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内,与人体共生的病原体,会在免疫力薄弱时“兴风作浪”,引发感染。
此外,长期熬夜还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进一步削弱身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
早期症状的迷惑性
脑膜炎的早期症状类似感冒,极易被忽视。
不同类型的脑膜炎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症状,但几乎所有类型的脑膜炎都会引起发热、头痛和颈部僵硬(下颌难以降至胸部)。
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食欲减退、乏力、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早期同样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和感冒“撞脸”,但病情进展快如闪电,24小时可致命。
与普通感冒不同,流脑患者发热往往更为急剧和高热,体温可迅速攀升至39℃甚至更高,且持续时间较长。
头痛更加剧烈,常伴有喷射性呕吐,皮肤上可能出现红色或紫色的瘀点、瘀斑。
不可逆的伤害
脑膜炎的治疗效果与就诊时间密切相关。
在常见的脑膜炎致病病毒中,疱疹病毒最为多见,其次是肠道病毒。这类病毒引发的颅内感染,轻症患者经及时抗病毒治疗,通常5-7天即可好转,不会留下后遗症。
但如果拖延治疗,甚至会引发脑炎,可能出现癫痫、肢体偏瘫、尿潴留、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恢复时间长达3-6个月,甚至影响终身。
预防策略
预防脑膜炎,关键在于日常的健康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加强营养,注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清洁,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睛等部位,防止病毒进入体内。
对于流脑的预防,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我国有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和非免疫规划疫苗(自费)两大类流脑疫苗。
除了疫苗接种,还要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冬春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大家,熬夜人群不要过度恐慌,但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呕吐等,应及时就医排查颅内感染。尽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