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刷到一条笔记:“INFJ今天又在社交中被迫营业了”,底下评论齐刷刷地:“是我”“+1”“世另我”。
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开了小红书,这位被无数INFJ认领为“同类”的文豪,恐怕会成为这个群体的顶级嘴替。
INFJ——一群行走的矛盾体
MBTI火了,INFJ成了网红人格。他们被贴满标签:倡导者、理想主义、精神领袖。但撕掉这些标签,INFJ的日常充满矛盾:
渴望深度连接又需要独处,热衷观察人类又常感疏离,满怀理想却看清现实残酷。
社交媒体上,INFJ们默默收集着彼此的存在感证明:“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简直就是这种矛盾性的文学化身。
陀思妥耶夫斯基:INFJ的完美代言
想想老陀的经历:28岁因反对沙皇被判死刑,临刑前最后一刻改判流放。四年西伯利亚苦役,让他从进步青年变成洞察人性阴暗的思想家。
这经历本身就很INFJ——在极端环境中寻找意义,通过苦难理解人性。
《罪与罚》里,拉斯柯尔尼科夫一边相信自己可以成为超人、有权杀人,一边又因良知折磨而崩溃。这不就是INFJ完美主义与自我折磨的文学写照?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一边构建自己的理性体系,一边又因这种理性导致的精神分裂而痛苦。“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吗?”——典型的INFJ式追问,在道德与虚无间挣扎。
老陀笔下的人物,几乎都在进行INFJ最擅长的活动:在内心剧场里上演天人交战。
INFJ朋友圈:波伏娃、黑塞和其他
被归为INFJ的名人名单很长:波伏娃、黑塞、甘地、马丁·路德·金...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展现的,正是INFJ典型的洞察力——从个体经验中提炼普遍真理,为沉默者发声。
黑塞的《荒原狼》简直就是INFJ的自传小说,描绘了那种“既孤傲又渴望归属”的疏离感。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同在于,他不仅拥有INFJ的特质,还把这种特质的内部挣扎变成了惊心动魄的文学。读他的书,就像观看一场INFJ内心世界的宏大展览。
如果陀翁有小红书,他会发什么?
以老陀的风格,他的小红书绝对不会是精致的治愈系,而是充满灵魂拷问:
“今天在街上看到个乞丐,你施舍时在想什么?是真的同情,还是在表演善良?”
“为什么我们明知一件事正确却不去做?懒惰比恶更可怕吗?”
“如果你能隐形且不会受罚,你会偷窃吗?诚实是因为道德还是恐惧?”
配图大概是昏暗书房的一角,或者街头抓拍的众生相。
评论区里,INFJ们会纷纷现身:“老师别骂了”“每天都在脑子里进行这样的对话”“终于有人说出这种拧巴的感觉了”。
而老陀可能会回复:“不要寻求答案,要先诚实面对问题。”
为什么我们需要陀翁这样的“嘴替”?
在这个鼓励浅薄的时代,INFJ们常常觉得自己“想太多”、太过严肃。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轻松愉快的内容,而他们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道德的困境、存在的价值。
这时,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他证明,这种“想太多”不是缺陷,而是一种深度;那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不是问题,而是一种不同的感知方式。
他笔下的人物从不说“我太难了”,而是用整个生命去追问“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善”“上帝存在吗”这样的问题。对INFJ来说,这种追问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做个复杂的灵魂,并不可耻
如果MBTI有什么意义,那就是让我们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类似的人,原来我的奇怪对某些人来说是正常。
而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当代价值,那就是提醒我们:灵魂的复杂性不是缺陷,而是人性深度的证明。
在这个追求简单答案的世界,总有人宁愿选择复杂的追问。
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佐西马长老说的:“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
INFJ们也许永远无法停止追问意义,但或许可以在追问的同时,学会更多地投入生活本身。
下次当你又因为“想太多”而觉得自己怪异时,记得有个俄国作家在150年前就想到了这一点,并且把这种思考变成了不朽的文学。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世界里,做个复杂的灵魂并不可耻——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INFJ“嘴替”,留给今天每一个思考者的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