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你又在朋友圈刷到那段文字:“到底是谁在替我岁月静好?为什么只有我每天想死又想活,在发疯和正常之间随机切换?”
![]()
配图是一张漆黑中带着一抹血红的抽象画面。这条动态收获了几十个赞,评论里清一色的“世另我”(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不知从何时起,“发疯文学”成了这届年轻人的通用语言。用最癫狂的文字,说最真实的内心。
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在百年前,两位文学巨匠——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把“发疯”写成了一门艺术。今天互联网上 every 的疯言疯语,几乎都能在他们笔下找到源头。
卡夫卡:用躺平姿势对抗荒诞
如果你也曾在地铁上突然觉得自己像个被操控的木偶,在会议室里感觉自己在演一出无人观看的戏剧,在深夜怀疑生活的意义——那么,卡夫卡早就为你写出了剧本。
《变形记》里那个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何尝不是当代打工人的真实写照?莫名其妙地异化,却还要担心上班迟到。
“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金的这句话放在今天,大概率会成为社交媒体签名。这不是消极,而是看透系统荒诞后的清醒。
想象一下,如果卡夫卡玩微信:
朋友圈动态:“在门口站了五分钟,听着他们在里面聊天。我知道只要推开门,就能加入这个世界。但我的手停在把手上,突然不明白‘进入’这个动作的意义。”
微博更新:“今天在地铁上,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只是一段程序。否则怎么解释每天重复相同的路线,见相同的人,说相同的话?”
深夜笔记:“服从不需要枷锁,习惯才是最坚固的牢笼。我们都被训练得太好了,好到不再需要看守。”
这些不是臆想,而是卡夫卡作品精神的现代转译。他的“疯”,是一种冷静的疏离,是旁观者视角下的自我解剖。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深渊边起舞的灵魂
如果说卡夫卡是冷静地看着世界沉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拉着你一起跳进漩涡,在精神的深渊里共舞。
《罪与罚》中拉斯柯尼科夫的独白,简直是当代内耗者的真实写照:
“我究竟是像虫子一样平凡,还是能够打破规则的超人?”
“为什么我明明做了充分准备,事到临头却开始自我怀疑?”
“每个人都告诉我应该快乐,为什么我只感到无尽的空虚?”
这些内心的拉扯,是不是像极了你在深夜的自我对话?陀翁笔下的人物从不简单地“发疯”,他们是在思想的极端边界试探,用痛苦测量灵魂的深度。
《地下室手记》里的“反英雄”,简直就是现代“摆烂学”祖师爷:
“我明明知道什么对自己好,但偏要选择对自己有害的。为什么?因为我可以。”
“你们用理性和利益建造了一座宏伟建筑,但偏偏忘记给我们留一个出口。”
这种“明知故犯”的叛逆,这种对完美秩序的不信任,在今天看来依然那么熟悉。原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地下室人”。
两种“疯”法,你属于哪一种?
仔细品味,两位大师的“发疯”路径截然不同。
卡夫卡式的发疯是内向爆炸的:
- 表面正常,内心早已崩塌成废墟
- 用最平静的语气,说最绝望的话
- 在体系内循规蹈矩,同时清醒地看着自己被规训
- 适合那些“表面一切正常,内心千疮百孔”的现代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发疯则是外向奔涌的:
- 把内心的战争 externalize 成戏剧性的言行
- 在极善与极恶之间剧烈摇摆
- 用痛苦证明存在,用伤口确认生命
- 适合那些“情绪充沛,需要极致表达”的灵魂
当代年轻人的“发疯文学”,其实是在这两极之间摇摆。周一可能是卡夫卡式的:“今天也是努力扮演正常人的一天呢”;周五就变成了陀翁门徒:“这个世界烂透了,我也烂透了,但我们还是要相爱相杀”。
为什么我们需要“发疯文学”?
在一个人人追求“情绪稳定”的时代,“发疯”反而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就像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在彻底失去自我前,先主动疏离自我。也像陀翁描写的角色,在崩溃前先尽情呐喊。
一位心理咨询师道出真相:“比起那些一味强调‘你要积极’‘你要坚强’的鸡汤,‘发疯文学’至少承认了痛苦的存在。这种承认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
我们发朋友圈“发疯”,不是在求关注,而是在寻找同类。那些在评论里回复“世另我”的人,其实在说:我看见你了,我也一样。
这种共鸣,打破了现代人的孤独困境。
下次当你想在社交媒体上“发疯”时,不妨想想:你今天的情绪,更接近卡夫卡的疏离清醒,还是陀翁的炽热痛苦?
两位大师用尽一生证明:真正的健康,不是从不“发疯”,而是能够在“疯”与“正常”之间自由穿行。
那么问题来了:在无数个想要“发疯”的时刻,你更愿意让谁当你的“嘴替”?是那个变成甲虫后还在担心工作的卡夫卡,还是那个在善恶边缘疯狂试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混乱,都早已有人在那里等着对我们说:我懂,我也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