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目西路街道的河滨花园小区,一种以“楼组长”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正悄然改变着居民的日常生活。通过细化职责、强化协同,小区逐步构建起“高效有序、温暖可及”的治理格局,推动社区从“陌生人社会”向“熟人共同体”转变。
![]()
三员协同:
楼组长成为社区治理“主心骨”
楼组长作为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承担着信息传递、需求收集、矛盾调解等诸多具体工作。在河滨花园小区,楼组长并非挂名职务,而是实实在在扎根在居民身边的贴心服务者。
![]()
楼组长团队注重“老中青”合理搭配。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资深楼组长牵头,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处理复杂问题以及调解各类矛盾;同时,配备年轻楼组长,承担信息联络、跑腿服务以及活动组织等任务。这种“以老带新,优势互补”的协作模式,既保障了工作的稳定性,又为团队注入了活力与效率。
![]()
每位楼组长对本楼住户情况都了如指掌。他们通过定期走访,动态掌握居民家庭状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针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楼组长们会主动加强关怀,定期上门探访,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对于外籍人士,楼组长们也积极学习基础沟通用语,尽力提供帮助,让外籍居民同样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包容。
![]()
为进一步增强服务力量,小区每栋楼还招募1至2名志愿者协助开展事务性工作,这些志愿者由楼组长负责管理,形成了“居委会统筹、楼组长落实、志愿者助力”的楼组治理架构,实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楼组事务。
闭环管理:
小事不出楼,服务不断线
楼组微信群既是社区通知的“广播站”,也是邻里交流的“会客厅”。居民们在群里分享生活点滴、互助解决难题,楼组长则化身“信息枢纽”,及时回应居民诉求。
![]()
河滨花园楼组落实了“日收集、周汇总、月反馈”的全流程服务机制。居民在群内提出诉求后,楼组长第一时间响应。对于简单问题,当场予以解决;对于复杂事项,则整理形成“问题清单”,分类汇总后反馈至居委会。
居委会发挥统筹作用,定期组织楼组长、物业、业委会召开三方会议,研究共性难题,推动问题解决。楼组长们会跟进问题处理进度,并及时向居民回复,确保“有问必答、有需必应”,筑牢居民信任基石。
熟人社区:
从“点头之交”到“守望相助”
自从河滨融景居民区加强对楼组长队伍的管理后,河滨花园小区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微信群活跃度显著增加,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居民王大爷常念叨:“以前楼上楼下见了面,最多点个头就算打过招呼;现在可不一样了,早上在楼道里遇见,能聊孩子上学的事儿,能说菜市场的新鲜菜,有时候还约着一起去睦邻中心听讲座。”
这些变化,得益于楼组长们平时挨家挨户走访,在群里及时回应居民需求,把原本“各过各的”邻居们慢慢“串”成了一个热络的大家庭。
![]()
![]()
![]()
![]()
► 如今的河滨花园,居民有事愿意说、有人听、有人管。楼组长们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实,把每一项服务都做细,很多麻烦事不用出楼组就能解决,遇上需要协调的大问题,也能在社区层面快速处理好。这种实实在在的治理方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真切感受到社区治理的温度与力量。
记者:陈洁
编辑:梁慧
资料:天目西路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