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爆全球的中国汽车,为啥在俄销量暴跌58%?
大家好,我是闻叔!中国汽车出口正迎来名副其实的“黄金时代”:截至今年,出口总量已突破571万辆,全年冲刺700万辆的目标近在咫尺。
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曾经的重要战略阵地俄罗斯,中国汽车却遭遇了罕见的“滑铁卢”,前三季度销量直接暴跌58%,仅售出35.77万辆,不足去年同期85万辆的一半。
凭借技术优势与性价比,一路披荆斩棘的中国汽车为啥唯独在俄罗斯市场“水土不服”?
1.3亿人口的购买力不及广东一半
俄罗斯汽车市场的萎缩,早已不是单一品牌的个体困境,而是整个市场消费生态的“集体遇冷”。
今年前三季度,俄罗斯新车总销量仅89.6万辆,这一数据放在全球汽车市场中显得格外扎眼:拥有1.3亿人口的俄罗斯,三个季度的汽车销量尚不足100万辆。
而中国广东省以1.27亿人口,同期新车销量直接冲到200万辆,相当于俄罗斯的两倍还多。
曾经被反复提及的“俄罗斯GDP不及中国广东省”,如今在汽车消费领域有了更直观的印证,其整体汽车购买力甚至不足广东省的一半。
深挖背后的根源,俄罗斯消费市场的疲软并不是偶然,核心症结在于居民消费能力的显著缩水。
根据俄罗斯官方发布的数据,今年7月、8月该国GDP增速仅为0.4%,近乎陷入停滞状态,而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可能更为严峻。
![]()
作为俄罗斯经济的“命脉支柱”,能源产业近期遭遇了三重致命打击:国际油价持续下探至每桶60美元,直接导致其核心出口收入大幅下滑。
乌军对俄罗斯本土炼油厂的持续打击,已摧毁该国20%的炼油产能,进一步冲击能源供给体系,西方阵营则进一步加码制裁,不仅拉黑俄罗斯两大核心石油公司,还通过外交与贸易施压,迫使印度等主要俄油进口国减少订单。
多重压力叠加下,俄罗斯财政收入缩水,居民可支配收入随之下降,汽车这类大宗消费自然从“刚需”变为“非必需”,市场消费意愿自然大幅降温。
为护本土产业,进口车遭“双重打压”
![]()
如果说消费力下滑是市场自发形成的“需求瓶颈”,那么俄罗斯政府为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出台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则是压在中国汽车身上的“人为门槛”。
为了保住本土汽车工业的“火种”,俄罗斯直接动用行政干预手段,给进口汽车设置了层层障碍。
在家用汽车领域,为了扶持本土核心品牌拉达汽车,俄罗斯对进口汽车征收了堪称“惩罚性”的高额税费:报废税涨幅超过了70%,关税税率也从20%提高到了38%。
这意味着一辆中国汽车进入俄罗斯市场,仅税费成本就会让终端售价大幅上涨,最终形成的价格劣势,让本就对价格敏感的俄罗斯消费者望而却步。
相比之下,技术门槛较低、生产成本可控的本土车型,反而凭借价格优势占据了更多市场份额。
![]()
商用车领域的打压则更为直接粗暴。
中国重卡凭借更先进的制造技术、更可靠的性能表现与更具竞争力的性价比,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有率早已突破70%,这一市场表现直接将俄罗斯本土唯一的重卡品牌卡马斯逼入绝境。
由于技术迭代缓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卡马斯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眼看本土产业“独苗”即将被市场淘汰,俄罗斯政府直接出台禁令,将东风、福田、一汽解放、中国重汽、山德卡等四大中国重卡品牌旗下的12款核心车型全部列入禁售名单,用行政命令替代了市场竞争规则,强行为本土品牌扫清竞争障碍。
俄市权重不足10%,中国汽车无需“恋战”
面对俄罗斯市场的持续下滑,外界或许会担忧中国汽车出口的整体表现,但从全局视角来看,这一市场的波动对中国汽车出口大局的影响实则有限。
数据显示,即便俄罗斯市场保持巅峰状态,中国汽车在俄年销量峰值也仅约50万辆,在全年700万辆的出口目标中,占比不足10%,并非不可或缺的核心市场。
如今的中国汽车出口,早已跳出单一市场依赖的格局:在欧洲,凭借新能源车型的技术优势,中国品牌成功突破传统车企的市场壁垒。
在东南亚,通过本地化生产与适配性产品研发,快速抢占经济型车市场份额;在南美,依托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与性价比优势,逐步打开终端市场空间。
![]()
全球多点开花的布局,让中国汽车出口具备了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单一市场的波动已难以撼动整体增长势头。
对中国车企而言,俄罗斯市场更像是“锦上添花”的补充阵地,而非“雪中送炭”的核心依托。
市场环境有利时可顺势扩大份额,环境恶化时则可适当收缩战线,保持现有市场基数即可,完全无需投入大量资源强行破解困局。
而这一市场现象背后,更折射出俄乌冲突长期化对俄罗斯国民经济的深层影响,曾经被热议的“越打越有钱”说法早已不攻自破,长期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已让俄罗斯难以支撑,双方均已进入消耗战的极限阶段。
说到底,战场之上难分绝对胜负,真正的竞争从来都聚焦于全球市场的广阔舞台,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暂时遇冷,不过是全球布局中的一个小插曲。
![]()
随着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产品矩阵的不断完善与全球市场的深度开拓,中国汽车的全球竞争力只会持续提升,其增长势头,早已不是单一市场的短期波动所能阻挡。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销量波动,看似是单一区域的贸易现象,实则是全球经济格局与地缘冲突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58%的销量跌幅,既非中国汽车产品力的褪色,也非市场策略的失当,而是俄罗斯经济承压与贸易保护政策共同作用的产物。
从本质来看,俄罗斯市场的遇冷,是战争长期化对经济基础的侵蚀,也是封闭保护与开放竞争的鲜明对比。
![]()
当消费力因能源产业受挫而萎缩,当行政干预替代市场规则,这样的市场环境自然难以承载外部品牌的持续增长。
而中国汽车之所以能从容应对,核心在于早已构建起多点开花的全球布局,欧洲的新能源赛道、东南亚的本地化生产、南美的市场深耕,让单一区域的波动无法撼动整体增长根基。
这一现象更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从来不是依赖单一市场的红利,而是源于技术迭代的硬实力与全球布局的软实力。
俄罗斯市场的权重不足10%,恰恰说明中国汽车出口已摆脱对特定区域的依赖,进入了更具抗风险能力的发展阶段。
未来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中国汽车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俄罗斯市场的暂时遇冷,不过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真正的赢家,终将是那些坚守开放合作、深耕技术创新、拥抱多元市场的参与者,而这正是中国汽车在全球舞台上持续前行的核心密码。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乘联分会:2025年前9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35.77万辆,同比下滑58%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9月俄罗斯新车销量下降18.7% 中国品牌大跌 日韩崛起
![]()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报——2025年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猛增90.4% 新能源汽车“接棒”成为出口增长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