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
《——【·前言·】——》
说起“甲午战争”,很多人都觉得是因为武器装备不行,或者说李鸿章指挥不当。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
清朝花了那么多银子建北洋水师,买的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军舰,怎么就败得那么惨?
其实背后有个更要命的问题,就是清朝的统治者压根就不想让汉人真正强大起来。
那为什么几十年后,装备更差的中国军队反而能扛住日本人的进攻,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呢?
![]()
海军军费去哪了?慈禧和光绪的小算盘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的时候,整个朝廷上下都挺高兴。
毕竟这支舰队花了不少钱,定远号、镇远号这些铁甲舰在亚洲都是顶尖的。李鸿章管着这支舰队,手里握着实权,朝廷里有些人心里就不舒服了。
慈禧太后表面上支持办洋务,实际上对李鸿章这样的汉人大臣一直提防着。她想修颐和园,这事儿大家都知道。
但很少有人明白,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只是表面原因。
![]()
真正的目的是要削弱李鸿章的势力。北洋水师缺钱,李鸿章的腰杆子就硬不起来,这才是慈禧的真实想法。
年轻的光绪皇帝看起来和慈禧不对付,可在对付李鸿章这事儿上,两人倒是想的倒是一样。
光绪主张对日本强硬,表面上是为了国家威严,实际上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只要能把战争打起来,消耗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他手里的权力就会变小。
![]()
1894年战争爆发后,李鸿章知道日本人准备充分,清军胜算不大。他采取的策略是保存实力,避免和日本舰队硬碰硬。
这策略要是放在正常国家,也许还说得过去。可问题是,光绪和朝廷里的主战派不停地发命令,要求出击。李鸿章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平壤之战打响后,清军陆军指挥混乱。朝廷的命令一道接一道,前线将领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结果就是军队失去了统一指挥,一触即溃。
![]()
黄海海战时,北洋舰队虽然损失不小,但还保留着战斗力。李鸿章不敢再让舰队出海,怕全军覆没后自己就彻底完了。
战争打到最后,清朝输得一塌糊涂。光绪马上开始清算李鸿章,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他头上。剥夺了他的顶戴花翎,还要他亲自去日本签条约。
李鸿章到了马关,面对日本人的苛刻要求,他能怎么办?
回国后骂声一片,都说他卖国。可谁知道,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打赢,而是为了内部权力斗争。
![]()
满汉之争从何而来?乾隆时期埋下祸根
清朝入关后,满族统治者就一直担心人数占绝对多数的汉人造反。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毕竟满人才几十万,汉人有几亿。
怎么才能稳住江山?清朝想出的办法就是处处压制汉人,重要职位都让满人占着。
1743年,乾隆皇帝开了一个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
翰林院的杭世骏看不下去了,写了一封奏折批评朝廷用人"重满轻汉"。这话可惹了大麻烦,乾隆大怒,要把杭世骏处决。
![]()
虽然最后在大臣求情下改成了流放,但这件事已经把清朝的底牌亮出来了——满人统治汉人,这是绝对不能碰的红线。
朝廷里的重要位置,像军机大臣、大学士这些职务,满人永远占大头。地方上的将军、都统,清一色都是满人。
汉人想往上爬,难上加难。就算偶尔有几个汉人当上高官,也会被刻意分散权力。
这套制度看起来保护了满人的统治地位,实际上埋下了大祸根。国家大事要办好,得靠人才。
![]()
可清朝把大量有能力的汉人排除在外,或者不让他们掌握实权,这不是自己砸自己的脚吗?到了晚清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这个矛盾就彻底爆发了。
太平天国运动烧遍了大半个中国,满人的八旗军早就不能打仗了。朝廷没办法,只能让汉人组织军队。
曾国藩带着湘军打了十几年,终于把太平天国灭了。这下问题来了,汉人手里有兵了,而且功劳还特别大,朝廷该怎么办?
![]()
太平天国后汉人势力崛起,清廷的平衡术
1864年太平天国被平定后,全国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12个总督里面,9个是汉人。17个巡抚,全是汉人。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名字,在民间比皇帝还响亮。朝廷里的满人贵族很担心,生怕哪天汉人造反。
奕䜣想了个办法,说天王府的财宝失踪了,暗示是湘军拿了。这招想用来打压曾国藩,让他交出兵权。
![]()
曾国藩也不傻,赶紧主动裁撤湘军,表明自己没有野心。但这事儿没完,朝廷还是不放心。
慈禧上台后,玩得更高明。她不直接打压某个人,而是用"以汉制汉"的办法。曾国藩和左宗棠本来关系就一般,慈禧就挑拨他们的矛盾,让他们互相看不顺眼。
李鸿章和张之洞也是这样,一个管北洋,一个管南洋,互相制衡。这些汉人大臣表面上权力很大,实际上都在朝廷的算计之中。
李鸿章办洋务,建海军,看起来风光无限。可他心里清楚,自己就是个工具人。只要朝廷觉得他威胁太大了,随时可以收拾他。
![]()
慈禧给他资源,不是真心想让国家强大,而是需要他办事。一旦他的势力膨胀到让朝廷不安的地步,就会想办法削弱他。
地方督抚都掌握着军队和财政大权,但他们之间被搞得互相猜忌,根本形成不了合力。
张之洞在湖广办洋务,李鸿章在直隶练新军,他们各搞各的,从来不配合。朝廷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你们都有点实力,但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
这种内耗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战争打响后,各地督抚都在观望。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在前面打,其他地方的军队都按兵不动。
不是他们不想帮忙,而是心里都在想:
李鸿章要是败了,对我有什么好处?要是他赢了,他的势力岂不是更大?这种心态,让清朝在对外战争中根本无法集中力量。
为什么能打赢抗战?团结就是力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中国的情况比甲午战争时期还要糟糕。军队装备差,工业基础薄弱,到处都是问题。但最后中国赢了,这是为什么?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全国团结了起来。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组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不管之前有多少恩怨,面对日本侵略者都放下了。
地方军阀也纷纷表态抗日,川军、滇军、桂军都开赴前线。这种场面在甲午战争时是根本看不到的。
![]()
抗战期间没有谁在想着削弱别人的势力,没有谁希望友军打败仗。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日本人打进来了,谁都跑不了。只有齐心协力把侵略者赶出去,才能保住国家和家园。这种民族大义,压倒了一切内部矛盾。
抗美援朝战争也是一样。新中国刚成立,装备比美军差太多了。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薄的棉衣,拿着步枪,对抗美国的飞机大炮。
但整个国家组织严密,后勤保障尽全力供应前线,人民勒紧裤腰带支援战争。没有人在背后搞小动作,没有人想着趁机捞好处。
![]()
对比清朝就很明显了。甲午战争时,李鸿章在前线苦战,朝廷在后面扯后腿。慈禧忙着修园子,光绪忙着算计李鸿章,其他大臣都在看热闹。
军队指挥混乱,物资供应不上,前方将士拼死拼活,后方却在明争暗斗。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打赢仗?
甲午战败后,清朝有没有反思过这个问题?有过,但改不了。清末新政搞了一大堆改革,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崇满抑汉"的国策一点没变。
汉人大臣瞿鸿機被罢免,张之洞表面上被提拔,实际上实权都被架空了。真正的权力,全部交给了满洲贵族。
![]()
这些满洲贵族能力怎么样?大部分都是草包,只会吃喝玩乐。但清廷宁可用草包,也不愿意把权力交给有能力的汉人。
因为一旦汉人掌握了实权,满人的统治地位就保不住了。在保江山和强国家之间,清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江山。
这种选择注定了清朝的灭亡。汉人精英看清楚了,这个朝廷是没救了,改来改去都是做样子。与其继续忠于这个腐朽的王朝,不如推翻它建立新政权。
辛亥革命爆发后,地方督抚纷纷宣布独立,清朝就这样垮台了。几百年的“防汉国策”,最终把自己推入深渊。
![]()
《——【·结语·】——》
甲午战争的惨败,不是输在武器装备上,也不是输在某个将领的能力上,而是输在国家的根子上。
清朝从骨子里就不信任汉人,处处防备,处处限制,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内斗上。这种国家,别说打日本,就是打谁都赢不了。
反观抗战时期的中国,虽然装备差、底子薄,但上下一心、团结抗敌,最终熬过了八年艰苦岁月,把侵略者赶了出去。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很清楚:一个国家内部要是不团结,再强大也会垮掉;要是能团结一致,再困难也能挺过去。
信息来源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卷三百六十五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