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笔牡丹画《锦绣春光》进博会上引关注
![]()
![]()
工笔牡丹画《锦绣春光》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巨野县工笔牡丹画及其文创产品、衍生品惊艳亮相,以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赢得广泛赞誉。从一株牡丹到一幅画,从一个产业到一种乡村振兴模式,这幅“常开不败”的工笔牡丹画,正描绘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巨幅牡丹画亮相进博会
“进博会期间,每天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11月11日,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说。在第八届进博会上,巨野县工笔牡丹画及其文创产品、衍生品惊艳全场。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山东老字号暨非遗文化体验馆内,巨野工笔牡丹画专题展区集中展示了工笔牡丹画、团扇、牡丹华服等多类作品,充分彰显了菏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巨幅工笔牡丹画《锦绣春光》。
这幅作品已成为进博会的标志性“符号”——早在2018年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各国代表合影的背景便是这幅气势恢宏的画作。
这幅高3米、宽15米的巨作,由巨野县书画院8位画家联袂创作,以锦缎式铺陈结构、传统工笔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技艺,将牡丹的雍容华贵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寓意深远:画中红、白、黄、绿、紫五色象征世界五大洲,130朵盛开的牡丹对应参加首届进博会的130个国家和地区。
从进博会到更多国际舞台,巨野工笔牡丹画的“星途”愈发璀璨。近年来,《花开盛世》亮相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盛世中华》参展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国宝献瑞》入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国礼展厅,《盛世长虹》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多幅作品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永久收藏。
一幅画年产值达45亿元
巨野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也是中国工笔画学会命名的“中国工笔画之乡”。让牡丹“开”在纸上,巨野画师的独门绝技源于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拓创新精神。
20世纪70年代,面对巨野美术厂倒闭的困境,画师们克服困难、开拓创新,致力于工笔牡丹画的发展之路。
辛勤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巨野县于2000年获评“农民绘画之乡”,2003年成立县书画院推动规范化传承,2009年组建全国首个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2024年举办世界牡丹大会中国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论坛,并获评山东省工笔画学会文化赋能示范县。
近年来,巨野县立足自身优势,设立专项资金,出台《书画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大力扶持工笔牡丹画产业,支持画师培育、画院建设与市场拓展,并规划建设全国书画作品交易市场和书画一条街。
积跬步以至千里。如今的巨野,镇镇有画院,村村有画师。截至目前,全县拥有8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65家基层画院;拥有67位国家级书画家、180位省级书画家,书画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在全国建立1000余个销售网点,年创作作品150余万幅,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巨野书画产业综合产值达45亿元。
构建老中青三代画师梯队
人才是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的基石。巨野县始终坚持人才引领艺术创新,系统构建“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定期邀请国内学术权威和一线教学团队来巨野指导教学,同时选派中青年画师骨干赴中国工笔画学会、山东工艺美院等院校进修学习。
为夯实人才基础,巨野积极构建覆盖老中青、贯通县乡村的三级培养体系,成立巨野工笔牡丹画协会、中国工笔牡丹画产业研究院,设立博士工作站、创意设计中心等。通过公益培训、骨干提升班、名家带徒等方式,年培训画师超3000人次,形成老中青衔接的人才梯队。
在巨野县鲁西书画院,学员们每人一张画桌,手持两支毛笔,一支色笔上色,一支水笔晕染,牡丹花瓣在一遍遍渲染中缓缓“绽放”。鲁西书画院是巨野书画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由徐凤秋于2003年创办,已免费培养6000余名书画人才,带动就业7000余人,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
文化产业背后的“半边天”
巨野工笔牡丹画的独特魅力,离不开其背后强大的女性力量。近年来,巨野县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书画产业,举办近百期培训班,参训妇女占比达90%。通过镇村画院与“妇女微家”等平台,已培育农民女画师1万余人,占全县书画从业者的80%以上。越来越多的妇女“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在家门口端稳 “文化碗”、走上致富路。
10月13日至14日,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巨野的10米工笔牡丹画长卷《凤穿牡丹》,在峰会配套活动“数智赋能妇女和女童成果展”上惊艳亮相,赢得中外嘉宾广泛赞誉。该作品于10月14日晚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向世界展现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与中国女性的创造力量。
《凤穿牡丹》中600余朵形态各异的牡丹,线稿源自巨野200余名女画师的日常写生,每一笔线条都凝聚着当地农民女画师的集体智慧与创作热情,展现出巨野工笔牡丹画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
“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让女性实现经济独立,也让她们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表示,女性画师以画笔融合乡土情怀与艺术理想,绘就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的图景。
从一幅画到一种乡村振兴模式
“年初,巨野工笔牡丹画写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4月份,工笔牡丹画助力巨野入选第二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近年来,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我们蹚出了一条从一幅画到一个产业,再到一种乡村振兴新模式的路子。”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认为,该产业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农民群体的发展资本,其经验具备普遍借鉴价值。
对于未来发展,巨野县已设定明确目标——让工笔牡丹画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密码”,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力量”。
程军伟表示:“我们将与高校深度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在书画人才培训、博士站提升、文创产品设计开发、AI与巨野工笔牡丹画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5 世界牡丹大会中国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论坛上,举行了中国工笔牡丹画创研基地暨巨野工笔牡丹画AI创意设计中心建设签约仪式,将推动工笔牡丹画产业向数字化、创新化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与巨野深化学术共建、人才共育、国际共融三个维度的合作,促进数字创新升级、产业生态升级、国际表达升级。”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表示,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不仅传承千年丹青文脉,更通过“画院+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广大农民“执笔致富”。
山东理工大学校长李玉霞指出,学校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艺术、设计、信息技术等学科资源,加强在AI辅助创作、数字版权开发、文创产品设计等领域的合作,推动AI与工笔画艺术深度融合。
从乡村画室到国际盛会,从农民作品到外事礼品,巨野工笔牡丹画正在实现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华丽蜕变。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