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勃朗、莫迪利亚尼、莫奈、维米尔、胡安·米罗、梵高、高更、毕加索、沃霍尔等艺术大师的作品都在艺术家胡里奥·阿纳亚的笔下经历了一场“挪用与摹仿”的过程。今天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开幕的“恍然之视——胡里奥·阿纳亚个展”上,观众观看这些似曾相识的大师艺术作品,却又好像在经历着一场视觉上的挑战,撕碎、揉皱、重组,或者把公认的经典艺术作品置于古典的建筑中却被涂鸦环绕。
![]()
展览现场 王凯 摄
作为“2025西班牙艺术季”的收官之作,“恍然之视”汇集艺术家胡里奥·阿纳亚的60余件代表性作品,系统呈现其如何以独具匠心的视觉语言,对艺术史谱系中那些经典图像展开深刻反思与创造性重构。
![]()
展览现场 王凯 摄
阿纳亚的作品如同精心设计的“错视画”,总能生成独特的视觉张力。这一切的核心,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打破人们对艺术的固有感知”,让观者在困惑中跳出“舒适区”,激发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毕加索是阿纳亚最喜欢的艺术家,在重构毕加索《哭泣的女人》时,他以脆弱纸板为载体,用破碎平面与碎片化处理强化情绪;而《格尔尼卡》在纸板上的重现则是被打破的重组,甚至,组成了两幅作品以表现激烈的情绪溢出纸外。再现梵高《献给高更的自画像》时,艺术家再度以临摹者的忠实姿态接近原作,他通过繁花浮雕画框与光影游戏,引导观众关注纸板的“贫瘠脆弱”,巧妙呼应梵高与绘画行为的复杂关联。
![]()
重构伦勃朗的自画像 徐翌晟 摄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会选择许多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弗里德里希作品来做重构时,阿纳亚回答,弗里德里希名作《雾海上的旅人》展现了孤独与探索的主题。弗里德里希有很多作品以废墟为主要场景,这也是阿纳亚最终所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作品中所表现的“破碎”与经典共存之感。
胡里奥·阿纳亚经常到处寻觅废旧纸板,进行精心处理,对非传统支撑物与回收材料的执着运用已成为他作品的典型特征。在他出生成长的西班牙艺术重镇马拉加,他直接从街上找自己的创作原材料,在捡到的材料本身就带有的时间印记上,寻找创作的灵感。“甚至,找到的材料,越脏,越破,就越合适,越令我欣喜。艺术作品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很高贵的存在,但是我偏偏要用平庸的材料重构,在作品中形成高和低的反差,启发人们的思考。上海太大了,想在上海去找这样的原材料,可能要去到很偏远的地方吧。”
本次展览是上海久事美术馆与西班牙毕加索故居艺术基金会合作“青年艺术家扶持+驻留”项目的成果集中呈现。此次展览同时也是“2025西班牙艺术季”的收官之作,整个艺术季,上海久事美术馆以多元展览形态为观众打开了解西班牙艺术的窗口。
原标题:《撕碎、揉皱、重组毕加索梵高名作,这位年轻艺术家干了什么》
栏目编辑:沈毓烨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徐翌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