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
《——【·前言·】——》
夏朝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困扰中国考古界几十年。
1996年国家启动断代工程,动用最先进技术和顶尖专家,发誓要给夏朝一个准确答案。
快30年过去了,钱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投入更是惊人,结果却让人意外。
2014年一位知乎网友随口说的话,如今正在被一个个考古发现证实。夏朝的真相,会不会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
1959年的意外发现埋下悬念
徐旭生是个考古老手,1959年他带队在河南偃师转悠,想找找传说中的夏墟在哪。
洛河边上一个叫二里头的村子引起他注意,地里到处是陶片,一挖就是文物。这一挖不要紧,挖出了后来震惊学界的二里头遗址。
遗址规模确实够大,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
![]()
宫殿建筑群气派得很,青铜器、玉器、陶器样样精美,看着就像个王都该有的样子。考古队越挖越兴奋,觉得这就是夏朝的都城了。
问题很快就来了。二里头挖了几十年,出土文物装满好几个仓库,可就是找不到一个能证明这里是夏朝的直接证据。
没有写着"夏"字的器物,没有甲骨文,连个刻字的铭文都没有。
![]()
更要命的是,用碳十四测年技术一测,二里头文化存续时间只有200年左右,跟文献记载的夏朝471年差了一大截。
这就尴尬了。考古学家们开始争论,有人说二里头全是夏朝遗存,有人说只有早期是夏朝,晚期已经是商朝了,还有人干脆说这压根就是早商文化。
三派吵了几十年,谁也说服不了谁。
![]()
1996年断代工程的豪气与无奈
国家坐不住了。1996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这可是个大项目。
投入资金按当时标准算是天价,集结了200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项目负责人在启动会上撂下话:"二十年找不到夏朝,咱们这招牌就别挂了!"
![]()
这股劲头确实够足。工程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碳十四测年技术、天文历法推算、古文字研究、青铜器断代等各种手段。
专家们把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就差没把地三尺挖遍。
五年后工程结项,成果倒是出了不少。商朝和周朝的年代表搞得挺清楚,可夏朝这块还是个糊涂账。
![]()
报告里对夏朝的起讫时间只能给个大概范围,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这个时间段宽得让人没法精确对应到具体遗址。
最让人头疼的是二里头和二里岗的关系。碳十四测年显示,二里头文化晚期和二里岗文化早期有100多年重叠。
这可怎么解释?要是二里头晚期是夏,二里岗早期是商,那这100年夏商并存?文献上可没这么记载啊。
![]()
2014年网友一语道破天机
就在专家们为夏朝归属争得不可开交时,2014年知乎上有个网友发了个帖子。
他说:会不会夏朝压根就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而是一个时代?就像我们说"战国时代",不是说有个"战国"这个国家,而是指那个时期存在很多诸侯国!
这话当时没几个人当回事,毕竟只是网友瞎猜。谁知道后面的考古发现越来越往这个方向靠。
![]()
2018年到2023年,国家启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专项。
这次调查范围比以前大多了,覆盖河南、山西、陕西等12个省份。结果发现事情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山西陶寺遗址面积280万平方米,有观象台、宫殿区,出土大量高等级礼器。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大型城址,年代比二里头还早。
![]()
新密新砦遗址有大型建筑基址,规格不输二里头。还有山西下靳村、陕西寨峁梁等几十个遗址,都具备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这些遗址有个共同特点:都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个时间段,都有城墙、宫殿、礼器等王都特征,文化面貌又各不相同。
用原来"夏朝"这个框框套,怎么都套不进去。
从王朝到时代的认知转变
考古学家王巍提出"霸权换盟主"模型来解释这个现象。他认为这个时期可能存在多个小国或部族,轮流当盟主。
谁实力强就当老大,带着大家一起办事。陶寺强盛时期大家听陶寺的,王城岗崛起后势力中心就转移了,二里头兴起又把中心拉到豫西。
这个说法能解释很多问题。为什么找不到统一的"夏"字证据?因为本来就没有一个叫"夏"的统一国家。
![]()
为什么年代对不上?因为这些遗址不是前后继承关系,而是同时并存的不同政治实体。
为什么文化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因为它们是联盟关系,保持各自传统的同时接受共同的文化影响。
2021年清华简《参不韦》里提到"西邑夏",证明周人确实把某个区域或某些部族称为"夏"。
这个"夏"很可能是个地理文化概念,而不是政权名称。就像今天说"西域",指的是一片区域,不是某个具体国家。
![]()
环境因素也给这个理论提供支持。
2019年研究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人骨中检测出鼠疫杆菌,古气候研究显示公元前1900年前后出现冷事件和大规模洪水。
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各个聚落相继衰落,原本松散的联盟体系彻底瓦解。
2022年碳十四测年技术精度提升到正负15年,测年数据越准确,越说明这个时期是多个文化共存。
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夏文化研究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从"证经补史"转向"社会复原"。
![]()
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的话说,就是要"写一本无字地书",用考古材料本身说话,而不是硬往文献记载上套。
273个刻画符号在二里头出土,可惜没一个能组成完整句子。这些符号可能是族徽、记号或者早期文字萌芽,但无法证明这里就是"夏"。
考古队在河南、山西各地又陆续发现类似符号,分布范围很广,更像是区域内多个群体共同使用的符号系统。
![]()
《——【·结语·】——》
夏朝在哪?现在看来,问题本身可能就错了。
考古揭示的是一个多中心、多文化、松散联盟的时代,而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那位知乎网友的"神预言",其实是用现代思维跳出传统史观的局限。
找不到夏朝没关系,找到真相才重要。一个满天星斗的早期文明图景,比一个虚构的统一王朝更有价值!
信息来源: 国家文物局《夏文化研究工作方案》(2023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二里头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杂志2019年第7期《二里头遗址人骨病理学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