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书,常以气韵为先。一幅佳作,不仅单字精妙,更需行行相映,左右顾盼,方成通篇之妙。今日便与诸君探讨,如何使左右行间顾盼有情,令作品气脉贯通。
笔势呼应,隔行不断
书道贵在气脉贯通。上一行末笔与下一行起笔,虽不相连,却要意脉相承。譬如二人对谈,此问彼答,声气相通。
王羲之《书论》云:“作字之势,在乎精思熟察,一笔始,千里通。”我曾见怀素《自叙帖》,上行末笔飞白而下,下行起笔凌空取势,虽隔数寸,神气相连。此等呼应,如同高山流水,上源下接,自然成趣。
![]()
怀素《自叙帖》局部
实践之法:若上行以挑笔收锋,意向右上,下行起笔可从左下方切入,承其势而发。若上行以垂露收官,意在下坠,下行可轻提笔锋,凌空取逆势而起。如此往复,全篇气脉不断。
字形错落,互为宾主
行间顾盼,妙在大小相参,位置相让。好比友人并肩而行,高矮相间,进退有度。
米芾《海岳名言》有言:“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而,大小各有分。”一行之中,若某字向右展翅,邻行对应处当有向左迎抱之字;左行有纵笔直下,右行便需横画相托。如此相让相就,宛如庭前舞袖,你来我往,和谐生姿。
我曾临苏轼《黄州寒食帖》,见其左行“寒”字右向舒展,右行“食”字左向迎就,二字虽不同行,却似久别重逢,执手相看,此中妙趣,不可言传。
![]()
苏轼《黄州寒食帖》
笔画避让,刚柔相济
清代书家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说得真切:“右行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此语道破行间呼应之玄机。
右行若长撇如剑,左行当以轻掠相和;右行若捺画如刀,左行须以短点相应。刚柔相济,轻重相生。颜真卿《祭侄文稿》中,右行纵笔如瀑,左行便收敛如溪,一放一收间,悲愤之情溢于行间。
此法如同琴瑟和鸣,不争不抢,相辅相成。太刚易折,太柔则靡,刚柔相济,方得中和之美。
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理通行间布局。
行距不必均等,当如园林布局,有亭台楼阁之密,亦有水榭回廊之疏。数行密集如乌云压城,忽而一行疏朗如月出云开;左行字字相连如珠串,右行星星点点如棋布。这种疏密变化,创造出音乐的节奏、诗歌的韵律。
观黄庭坚《松风阁诗》,行间疏密变幻,如松涛起伏,令人心旷神怡。
![]()
黄庭坚《松风阁诗》
斜正相倚,动静相宜
行间顾盼,还在斜正相生。一行左倾如风拂柳,邻行右斜如雪压松;前行动若脱兔,后行静若处子。这种动感平衡,使作品生机盎然。
李世民《王羲之传论》言:“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斜正之变,要在把握重心,斜而不倒,正而不僵。
我作行书时,常以一行为主,取其势;邻行为宾,应其态。主宾相得,全篇便活。
结语
行间顾盼之妙,归根结底在于“情”字。字有情,行有意,全篇才能气韵生动。孙过庭《书谱》说得好:“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诸君习书,既得单字精熟后,当放眼全篇,体会行间顾盼之趣。久而久之,自能下笔有神,行气贯通,创作出既传统又具个人风貌的佳作来。
书法之道,深不可测,然行间顾盼这一关打通了,便如打通任督二脉,境界自然不同。愿与诸君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