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个月以来看网络短视频平台,一直会刷到网友们在热议的两位13岁的“书法神童”,当中一位叫李明,是来自广西的孩子,其实他在网络上走红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至少应该有一两年的时间了吧,他靠着一手龙飞凤舞、行云流水般的毛笔字,为他吸引来了很多粉丝,更有曾发布过的视频点赞量累积可能已超过千万级别的了。
这在当今的书法大家面前都不是一个数量级别的,所以引来了许多书法界人士的围攻和贬低,说其是江湖体、毛笔字而已,和书法压根就沾不到边?
对此,你怎么看?我就不发表个人看法了,我们先来看字:
![]()
![]()
起初的话,我在看到这类视频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在意,人们玩流量罢了,现在多的是江湖大师冲出圈火得一塌糊涂,正经写字的没人点赞。后来刷到的多了,就忍不住去点开评论一看,先不论其书写怎样,就单看其运笔和年龄来看,这么小的孩子能喜欢写字,写这样的字,还挺好的,要是能加以练习临临古帖,那将来书法肯定能写得不错。
但评论区就不是这样的了,更多的是 会发现诸如“写得真好”“神童”“王羲之再世”的留言,“这他写的这个字,哪怕王羲之来了都自叹不如”。等等诸如此类的评论,我想说的是,这哪是鼓励啊,这分明是捧杀。
直到看到这样一条评论,大概意思是“王羲之最开始不也是江湖体,出名了后才有了王羲之书法。”这把我给看笑了。
![]()
有趣的是,不少支持者将其与曾翔等专业书家的作品对比,直言 "宁愿看直白的江湖体,也不看专家的 ' 鬼画符 '"。事实上,曾翔师从刘炳森、沈鹏等名家,遍临诸家碑帖,其近年的 "笔墨实验" 本质是专业积累后的艺术探索,只因超越了大众固有认知而显得 "曲高和寡"。这种对比背后,是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偏差,将专业创新与无根基的江湖体简单对立。
![]()
![]()
![]()
![]()
看完字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在背后运营团队的包装与千万流量的加持下,李明的心态逐渐变得傲娇,不仅否认专业指导,甚至公开回怼专家。然后又看到了这样一条评论,说当地赠送《兰亭序》字帖引导其临帖,也未能起到正向作用,这种被流量裹挟的成长轨迹,显然不利于其书法道路的长远发展。
![]()
当下的民粹化情绪让部分人习惯性抵触专业观点,"粉丝多即正确"" 专家支持少即错误 " 的简单逻辑取代了理性判断。即便专业人士建议李明通过临帖夯实基础,也会遭到无端反驳,这种情绪对抗反而让争议持续发酵,进一步推高了流量热度。
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可怕之处吧!这种现象在一本书名为《乌合之众》里也有写到相关的情景。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传承离不开对经典的敬畏与学习,也需要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期待这场争议能成为分水岭,让理性回归,让更多人愿意走进传统书法的世界,感受笔墨间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让真正的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对此,您怎么看呢?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