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冬天来了,在光阴的缝隙里的所蔓延的,不仅仅是那味沁人肌肤的寒意,还有更多的舒人心境的暖流。
所以我们说,冬天是一个最能带给人“享受”与“感悟”的季节。
![]()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清代诗人李慈铭的诗。
这首诗语言精妙,蕴意深沉,全篇句句都写得妙不可言,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冬初菊花盛开,偕家人小饮朱霞精舍,对灯看花,作此示僧喜
清·李慈铭
立冬有菊亦重阳,老瓦盆堆一室香。
玉鲙红炉寻菜味,银灯绿酒飏花光。
几家能有团栾乐,垂老难逢汗漫觞。
为向天涯儿女道,人生此饮莫相忘。
李慈铭,字式侯,号莼客,又号越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我国晚清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和藏书家。
立冬后十日之夜,主人沈树镛邀请作者去自家的朱霞精舍饮酒小聚,于是作者便携带家眷欣然前往。
当时舍内灯火通明,菊花盛开,蔬酒飘香……,而微醺之际又看到旁边即将南归的小沙弥僧喜露出依依留恋之色,于是作者便写下此诗以赠之,同时也借助此诗表达了自己的心境。
![]()
诗的首联开篇点题,并且将一种愉悦的氛围营造出来:立冬有菊亦重阳,老瓦盆堆一室香;立冬后的日子有菊花开放,感觉就像是在重阳节一样。朋友的朱霞精舍内摆满了老旧的瓦盆,整个室内都弥漫着清香。
“立冬”一词明确点出时节,给予诗境几分鲜明的清新和疏朗之味。
“有菊”一词则瞬间将很强的画面感塑造出来,而且还为其填充了醒目的色彩。
“亦重阳”是对“有菊”之境的丰盈,也是对题目和作者情感的有效体现。
作者之所以特意强调“重阳”,正是因为眼前的菊花和这次珍贵的聚会让他感受到了和重阳节一样象征着“团圆的”幸福感。
后面一句是对友人精舍之形象的初步呈现;或许精舍给读者的第一感觉是较为繁华的,但作者却偏偏择“老瓦”“盆堆”这样的物象,塑造出了一个朴素却不失雅致之味的屋舍形象。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作者还不忘加一个“香”字来进一步“妆点”他所往的精舍,使得精舍的形象更显温馨别致。
当然,见屋如见人,通过这句“老瓦盆堆一室香”,我们也无不看到其主人的美好形象,以及他热爱生活、追求高雅意趣的至纯性情。
来看颔联:玉鲙红炉寻菜味,银灯绿酒飏花光;洁白的鱼肉与鲜红的炉火相掩映,“我”尽情地品尝着各种蔬菜的美味,银色的灯光、绿色的酒波,还有那各种花卉的色彩都让人陶醉。
如果说全诗中哪一联最为美妙,那必须要推这里的颔联,因为它具备了多个角度的呈现,让读者从视觉、味觉到触觉皆得以充分的享受。
“玉鲙红炉”是色彩的鲜明搭配,“菜味”是对味觉的有力触达,它们不但充分烘托出了喜庆又温暖的气氛,更是把作者享受美食和亲友团聚的欢愉心情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银灯绿酒”也是色彩的鲜明搭配,“花光”又是对色彩的进一步丰富,这三者不但展现出了友人精舍环境的美好,同时也再次展现了作者与友人相聚畅饮时的那般无比洒脱的形象与心境。
![]()
“几家能有团栾乐,垂老难逢汗漫觞。”;几家能够拥有这样团聚的欢乐时刻呢?年老的自己也难得有这样畅快饮酒的机会。
颈联不再写景,而是将笔触转向作者的感想上来。所以颈联中的两句也很自然地流露出颇多的深沉意蕴来。
然而颈联看似只是作者个人情感的生发,实则它又无不是诸多人内心的真实映射,所以它可谓将“个人”情感推至“大众”情感,以反问的方式使得话题变得厚重起来。
无论是前一句的情感吐露,还是后一句的真实陈述,它们也都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当下幸福时刻的珍惜,都无不体现出他沉浸于当下美好时刻的朴素形象。
“为向天涯儿女道,人生此饮莫相忘。”;要向那些远在天涯的儿女们说一声,不要忘记了人生中的这种“团聚”。
尾联是作者的“期望”,是他对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嘱咐,也是他对“僧喜”的嘱托和对所有读到此诗的人们的谦劝。
所以从布局和结构来讲,尾联相当于完全点出了题目,稳固了全诗的结构。
尾联是基于颈联之上的丰盈,故而它的格局得以进一步的打开,它的情感色彩也得以进一步的浓郁。
读尾联的时候,让人仿佛感受到了来自一位长辈的教导,感受到了他对亲情与友情的重视,也感受到了他那颗无比真诚和质朴的心灵。
![]()
秋尽闲身闭门卧,聊将菊酒对红炉;读完一首,唇齿留香。
视诗词为知己,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