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非
时光匆匆,刚过立冬。而对于今年的秋,我的体悟比往年都多,不但写了几样“豆腐块”,甚至被秋乱了思绪。
![]()
曾经,在读过的唐诗宋词元曲中感受过秋的气韵和落寞。如杜牧的《山行》、李商隐《夜雨寄北》、苏轼《水调歌头•中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后来,读到了欧阳修《秋声赋》、郁达夫《故都的秋》、张爱玲《秋雨》等名篇。读后,也颇有一番慨叹。
昨日,在头条读到有关残荷的诗和散文,让我对荷花和秋天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
文友韩其潭《五律•残荷》这样写:“寒塘残影瘦,败叶舞霜秋。昔日娇颜渺,今时倦态留。香消风泣露,梗断水含愁。莫叹芳华逝,根藏待梦酬。”这有点责怪秋了不是?
晓琳的散文《塘间秋荷》开篇明示“这是一塘秋后的残荷,风把夏的葱茏都吹成了纸页般的枯黄。”接着突出描写了荷的残状:“荷叶蜷着边,像被时光揉皱的信笺,有的破了洞。”“风过的时候,枯荷会响,不是盛夏的清圆,是薄脆的、沙沙的声,像旧书翻动。”再接着笔锋一转:“总有人说残荷萧索,可蹲下来看,枯卷的叶边还沾着星点绿,是夏没褪尽的余温;断茎的截面里,藏着明年的芽。”“这哪里是败落?是生命把热闹收进了骨朵里,等冬雪盖一层被,春一来,又能铺成满塘的新绿。”至此,文章主旨显露了出来:“所有的落幕,都是下一场盛开的序章。”
![]()
庄子曾说:“生根凝结而待,此存身之道也。”以上两文不是有这种异曲同工之妙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少时习写智永《千字文》中的“秋收冬藏”。简单的四个字,却是对荷花、对秋天等自然及生命的深刻阐释。
可是这些,与我近来看到的南方的秋却不一致。我所见到的秋,依然是一片天蓝,一片青绿,一片橙黄,秋韵十足,生机盎然,让人深感这秋是一位丹青艺术大师,甚至是一位魔术大师,将不同色彩精准拿捏,在天地之间尽情泼洒,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水墨山水或油画。
![]()
![]()
这不,西红柿、大白菜、芹菜、辣椒等蔬菜日益成熟收获;桃子、橙子、柚子、石榴、柿子等一些南方特有的水果纷纷上市;玉米、花生已经是颗粒归仓;桂花、木棉花等也都争先绽放枝头。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丰富了秋天的生态景观,而且为人们的餐桌、茶几提供了丰富的食材、饮品。特别是农民兄弟,不但肚子吃饱了,而且“钱袋子”也是鼓鼓的,广阔乡村丰腴富盈,更加宜居宜业,更加和美和谐。
![]()
![]()
![]()
想到我所见到的景致,我被那荷那秋乱了思绪。不是说眼见为实吗?或是世人都欺骗了我么?或是我自己欺骗了自己呢?我还要问,为什么世人总是赞赏荷花的娇嫩高洁而没有多写写多说说这残荷呢?而秋天也曾践踏过美好,我又该不该怨恨它呢?我这凌乱了的思绪,该怎样去整理、到哪里去寻求一份慰藉呢?
![]()
我打开记忆之门,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搜寻答案。还记得,真的有过几回跟领导较真较劲的时候呢。特别是在文字方面,讲语法修辞吗,强调语序逻辑吗,结果都是自作聪明,自讨无趣。
作家刘震云曾说:“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慢慢接受自己的迟钝和平庸,允许自己出错,允许自己偶尔断电,带着遗憾拼命绽放,这是与自己达成和解的唯一办法。”由此我想,秋荷和秋天也是一年一度来人间一趟,也是无法完美演绎自己的。人,不也一样吗?自己更不例外啊!
不必要去跟那荷、那秋、那人等等再较真讨说法了,也就这样跟自己和解吧,好么?
![]()
作者IP:
吕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爱好写作。曾在《人民之声》《湛江日报》等省市县报刊及自媒体平台发表作品数篇。《梦里梦外》在全省应急征文中获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