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时,这4种蔬菜要少买,注意挑选!以后别再乱买了
一、 那种漂亮得过分的菜,我如今绕着走
清晨五点半,生物钟比闹钟还准。窗外天色是那种将明未明的灰蓝,我轻车熟路地拎起那个竹编菜篮子,下了楼。
菜市场已经醒了,空气里混着泥土味、水生植物的腥气,还有早点摊子飘来的第一锅油条的焦香。我在菜摊间慢慢踱着,看摊主把带着露水的蔬菜一捆捆摆好。二十年的家庭采买,让我练就了一双眼睛。
可这双眼睛,也走过眼。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回,我被一筐菠菜绊住了脚。那菠菜,绿得像上了油彩,叶片肥硕,没一片有瑕疵,整齐得像是列队的士兵。 我当下就称了两斤,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中午的清炒菠菜。
结果,一洗就露了馅。叶子黏滑,一掐就烂,满手都是一股说不清的、类似消毒水的味道。 那筐菜,最后全进了垃圾桶。从那以后,我见了那种“完美无缺”的菜,心里就先打个问号。摊主老张后来跟我熟了,才点着我:“老姐姐,买菜跟看人似的,太完美的,得多留个心眼。” 是啊,自然的生长,哪能没一点风雨痕迹?现在,我宁可挑那些叶子有虫眼、颜色不那么扎眼的,吃着反倒安心。
![]()
二、 买菜不靠看,得靠“听”和“闻”
我的这点心得,多半是跟市场角落的老张学来的。他的摊子小,菜也摆得随意,但总围着一群老主顾。
有一次,我见他拿起两根黄瓜,递给我:“你掂掂,听听声。” 一根看着笔直青翠,捏着却软塌塌的;另一根弯弯的,刺儿摸着扎手,用手指一弹,声音是脆生生的。老张说:“这根实的,是地里自然长的,那根虚的,是‘催’出来的。”
这话点醒了我。从那以后,我买菜多了很多“小动作”。挑西红柿,不光看红不红,更要闻闻蒂把那儿,有没有那股太阳晒出来的清香气,没有香味的,再红也不甜。 选茄子,要看那个“眼睛”(茄萼与果实连接处的白色区域),越大越新鲜, 表皮摸起来是润的,不是涩的。萝卜要掂分量,沉甸甸的才不空心。 这些细微之处,才是蔬菜不会说话的“语言”。
![]()
三、 反季的菜,吃不出那个“味儿”了
去年冬天,小孙子来住,吵着要吃西红柿打卤面。我跑遍市场,买回来的西红柿,价格是应季时的三倍,样子红光满面,可一切开,籽是绿的,汁水少得可怜。 勉强做了卤,孩子吃了一口就放下筷子,嘟囔着:“奶奶,这个西红柿没西红柿味。”
那一刻,我特别感慨。人啊,有时候就是拗着劲儿来,非得在冬天找夏天的味道。其实,老祖宗传下来的 “不时不食”最有道理。 春天的韭菜、香椿最是鲜灵,夏天的黄瓜、丝瓜满满水分,秋天的芋头、南瓜甜糯可口,冬天的大白菜、青萝卜经了霜打,反倒生出别样的甘甜。 顺应时令,不仅是图个便宜,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吃进嘴里的是食材本该有的味道。
![]()
四、 买菜这件事,最后买的是生活
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买菜早已不只是个任务。它成了我退休生活里一个安稳的节奏。在菜市场里走走停停,和相熟的摊主聊两句今年的收成,为晚归的儿子留一把他爱吃的嫩豆苗,这些琐碎,填满了日子。
现在邻居有时会夸我家的饭菜香,问我秘诀。我能有什么秘诀呢?无非是肯花点时间,挑点自然的、应季的、带着点“土气”的菜。 这就像过日子,年轻时分总追求个光鲜亮丽,上了年纪才品出,那些带着些许瑕疵、不那么完美的朴实日常,才最养人,也最长久。
![]()
傍晚,厨房里飘出萝卜烧肉的香气,锅里的白气氤氲了窗户。老伴在客厅看报,偶尔抬头和我搭句话。我想,生活的滋味,大概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烟火气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