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鸿集团。刘虎 摄)
- 政府前脚刚说“合法”,警方后脚立案,这操作放在公司治理里,叫“内部分裂”;放在行政体系里,叫“公信力坍塌”。
- 这家企业的遭遇,不只是一个司法故事,更是一种政治生态样本:当经济和权力共处一个舞台,民企就是那个“随时可以被打断的独奏者”。
撰文|燕十三
出品|有戏
不必讳言,这是一篇关于公信力的悼词。
有人说,在中国当企业家得有三样东西:
商业头脑、政治智慧,还有心理医生。
运鸿集团,显然忘了第三样。
这家湖北黄冈武穴市的龙头民企,营业额超三百亿,慈善做得响亮,政府考察不断,媒体报道连篇。
结果呢?五年三次被警方以“涉嫌传销”立案调查——就像反复被同一个梦魇拉回重播。
东北警方来查两次,查完无罪;
湖北本地警方不甘寂寞,又出手一次。
剧情循环得像个笑话:每次政府说“合法合规”,没多久警察就说“涉嫌犯罪”。
好一出双簧戏。
![]()
(关联报道截图)
1、合法是白的,涉嫌是黑的,中间是执法部门的灰
2025年9月2日,武穴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第三方数据公司,对运鸿集团进行“穿透式核查”。结论明明白白:没有违法,没有传销,没有违规。
一个月后,2025年10月12日,黄冈市公安局联合武穴警方,以“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把公司负责人李玉保抓了。
——如果这叫依法治国,那法律的版本更新也太快了。
政府前脚刚说“合法”,警方后脚立案,这操作放在公司治理里,叫“内部分裂”;放在行政体系里,叫“公信力坍塌”。
但这回,塌的不是企业的信誉,是地方政府的脸。
更妙的是,这不是第一次塌。
2020年哈尔滨警方查了一轮,没查出问题。
2023年吉林警方查第二轮,还是没查出问题。
两拨东北警察前赴后继,结果都扑了个空。
于是剧情来到第三幕——
本地警方亲自下场。
带着同一个罪名,拉开同一个序幕。
一个企业,五年三次被立案;
三地警方,三次说法不一。
这案子要么是东北警察太笨,要么是黄冈警方太勤快——反正不能两边都对。
2、有钱就是原罪:你不是传销,你是太能赚钱
运鸿集团2022年营收三百多亿,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黄冈是妥妥的“一哥”。
然后,它就被盯上了。
有钱的民企在某些地方有个奇特的宿命
政府喜欢用你树形象,某些部门喜欢拿你开刀。
赚钱是荣耀,太赚钱就可疑。
慈善是美德,捐太多就招人恨。
李玉保的“错”,不是违法,而是“不够识趣”。
他捐了1300万给吉林舒兰老家,结果被当地官员“关切”——“这个事不是大事,你再给我们做点贡献就能解决。”
换句话说,你的善意要缴税,缴给某些人的胃口。
李玉保没缴。
于是,命运的轮盘开始反转。他公开接受采访,说有人试图以刑事立案来谋取民企财富。
那一刻,他踩了雷。在某些地方,敢揭发的人,永远比被揭发的更危险。
3、曝光国企丑闻之后,一个月就被抓
2025年8月21日,《中国房地产报》刊出调查报道:《湖北武穴城投5亿元卖地后强压3.8亿元 债务腾挪困住产业园》。
报道说得清清楚楚:运鸿集团花5亿买地,结果地方国企强制“他向抵押”,只认3.8亿,还夹带着一堆“未批先建”的违建别墅群。
报道发出后,公众拍手叫好:这才是民企维权的样子。但一个月后,警车开进了运鸿集团的大门。
媒体监督后是警方立案,这节奏听起来像“打击假记者”,只是角色换成了企业家。你以为你在维护正义,其实你在写检讨的前奏。
这下,故事就完整了:
政府卖地,企业买单;企业求助,警方出手。
这并不是市场逻辑,而是“权力套利”:
先卖你一块烫手山芋,再查你为什么烫。
4、政府说你合法,警察说你有罪:笑点到了
更魔幻的在后面。
2023年5月,武穴市政府正式上报黄冈市政府,请求“支持运鸿集团持续稳健发展”。文件有公章、有签名、有诚意。
2023年6月,武穴市监局还专门回函,明确说:运鸿集团不存在任何传销行为,销售模式合法合规。
如果一份政府报告算是“白纸黑字”,那警方的立案通知就是“黑纸白字”。
白纸黑字还没干,黑纸白字就到了。地方政府在上半场喊口号支持民企,下半场警察端了企业。
这就像,一个人刚在朋友圈发“我爱我老婆”,下一条动态就是“分居声明”。
这哪里是治理,这分明是人格分裂。
5、执法现场:分烟分酒,打土豪不打黑
据知情人士说,在调查期间,有执法人员现场“分烟分酒”。这自然也不是细节,而是态度。
执法仪式感十足,调查对象被视作待宰的“肥羊”,不是“合规的市场主体”。
民营企业的悲剧,就在于它被既当资源又当敌人。
需要拉动GDP时,你是“先进代表”;
需要政绩案例时,你是“典型问题”。
一体两面,随需切换。
如今,运鸿集团账户冻结、印章查扣、业务停摆,千名员工失业在即。
谁来负责?没人。
公安有立案的权力,没善后的义务。
监管部门有核查的结果,没反驳的勇气。
而政府,只留下沉默。
这叫地方版的“制度闭环”——抓你的人和说你合法的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办公,只是部门不同。
6、三次“传销案”,零次定罪:
这司法效率堪比永动机
从哈尔滨到吉林再到黄冈,三次立案、三次查无实据。按常理,前两次查不出问题,第三次就该吸取经验;
但在某些逻辑里,查不出问题正说明你“更有问题”。这叫“逆向司法”:
无罪是更深的罪,合规是更大的嫌疑。
只要想查,总能查出点什么——
哪怕是“你太干净了,所以可疑”。
法律成了流动的定义权。
谁掌握“涉嫌”这两个字,谁就能改写命运。
7、民企的噩梦:不是破产,而是被“侦查”到破产
对企业来说,破产不可怕,可怕的是“刑事冻结”。
账上有钱花不了,工厂有工人付不出工资,合同有客户履不了约。这种“冻结式生存”,是最残酷的死亡。
运鸿集团曾为湖北地方财政做出巨大贡献,如今却成“风险源”。一场刑事行动,冻掉的不是账户,是几千个家庭的生活。
有人也许会说这是“执法常规”。
但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常规不该带着寒意。
8、讽刺的收尾:合法合规,是最脆弱的防身符
所谓“依法治国”,在运鸿集团身上成了“依法困企”。
合法合规不再是庇护,而是一种脆弱的中间状态——
一纸报告说你清白,一纸立案说你嫌疑,下一纸舆论说你完了。
这家企业的遭遇,不只是一个司法故事,更是一种政治生态样本:当经济和权力共处一个舞台,民企就是那个“随时可以被打断的独奏者”。
法律本该是底线,如今却成了绳索。
监管本该是保护,如今却成了陷阱。
信任本该是桥梁,如今却成了跳板。
如果连一个年营收三百亿、政府亲自背书的企业都能被反复拉去“涉嫌”,那小微企业的安全感,大概和气球一样——
轻轻一戳,就没了。
这当然是一场地方司法的连环剧。
主角是运鸿集团,配角是各地公安,导演是权力逻辑,观众是全社会。剧情反复、台词单一、结局未定,但寓意明确:
在某些地方,“合法”只是暂时的状态,“立案”才是永恒的权力。你以为你在经营企业,其实你在测试法治的耐力。
测试结果如何?
警车停在门口,答案已经给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