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在基层工作中,“考核”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不,最近半月谈发起讨论,指出一些地方在运用检查考核指标评判基层工作时,出现数据达标但治理失效的现象,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
既然是怪圈,就说明跳出这个循环、打破这个“圈”不容易。制定考核指标,本是为了更好地衡量工作、推动落实,合理的指标还能更多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活力。可问题在于,当考核指标脱离实际,且成为评估工作、标榜政绩的关键乃至“唯一”时,考核就走向了扭曲、异化。
对于“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情况,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考核太繁琐了”。有的地方,同一项工作,但上级的这个部门要考核、那个部门也要考核,标准还不一样,“各吹各的号、各算各的账”,消耗基层太多精力;有的地方,考核细则密密麻麻,考核流程臃肿复杂,压得基层喘不过气。指标一多,应对考核的材料也多起来,填这个报表、写那个汇报,于是就有地方以材料厚度展现工作效度、以包装精美度呈现实干程度,考核陷入“繁琐哲学”。考核指标太多,不仅让人抓不住重点,还极易导致手段与目标混淆,一旦考核指标与发展目标严重不一致、不匹配,大家都照着指标交差,虽然面上看工作都完成了,但实际难题并没有解决,更别说推动发展了。
考核指标,是干事创业的指挥棒、风向标。可一些地方不顾实际、不接地气,设置过多的考核指标,反而滋生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指标很美好,但现实很复杂,达不到指标,咋办?就在“纸面成绩”上动歪脑筋,“脚底功夫”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可能就废了。真正啃硬骨头、挑重担子的,比不上会打造材料、包装图片、美化数据的,如此之风气,只会把基层工作的导向从“为群众服务”扭向“让上级领导满意”,“做事”不如“会写”,如此行为破坏干事氛围,贻误发展时机。
考核指标过多其实是“病”,操作层面上看是指标繁杂、不合理,实质在于指标背后政绩观的跑偏。一些上级部门在制定考核指标时,不到基层调研、不倾听一线声音,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指标符合不了田间地头、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考核指标“水土不服”,哪来实效、哪来实绩。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将考核视为政绩工具,认为考核指标越多、越细、越高,就越能体现自己的工作干劲和担当作为,一味奉行“盯着考核干”,务虚不务实,大搞形式主义。
别让繁琐的考核指标成为基层枷锁。浮肿的考核指标,束缚住干部手脚,挤压抓落实、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瘦身,还得健体。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内容和方式,减掉多头考、重复考、繁琐考,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推动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使考核真正推动工作,激发更多干事创业精气神,实实在在为发展赋能、为改革增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