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门头沟专场。门头沟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吕鸣介绍,“十四五”期间,门头沟区紧扣城市总规赋予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战略,加速转型发展,门头沟区正在成为让“在者舒心、来者倾心、未来者动心”的“京西福地”。
关键词:生态立区
百花山已通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预考察
生态是门头沟区的发展底色。吕鸣介绍,五年来,门头沟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降至23.6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了26.3%。顺利完成了永定河山峡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百泉复涌”和生态补水,地下水水位连续7年回升,最高点位达近25米,地表水市考断面优良率达100%。
“我们坚持绿色空间扩容提质,实施‘中国山水工程’系列项目,推进百万亩植树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废弃矿山修复等系列工程。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比分别达到了48.6%和93.9%。”吕鸣表示,门头沟区主动服务北京打造国际“生物多样性之都”,已成为联合国公约缔约方大会“自然城市”平台,百花山顺利通过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预考察。
关键词:文化兴区
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去年全区旅游收入41.3亿元
历史悠久的门头沟,文化资源丰富。吕鸣介绍,近年来,门头沟区依托“古村、古寺、古道”历史文脉和十大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及全市最多的红色文旅点位,推动“文旅农林商体学”融合发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京西古道跻身全市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东胡林人遗址入选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沿河城长城陈列馆落成开放。打造金隅文化创意园,生态烧造琉璃渠重燃千年窑火;建成紫石砚等多个非遗保护基地和妙峰山国家级“民俗学研学基地”。创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人均文化设施面积、体育场馆面积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6.9倍、13.2倍。
当前,门头沟区正着力打造“国际山地运动打卡地”“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京津冀微度假首选地”“骑行圣地”,潭王路、妙峰山路入选“中国骑行地图”精品线路,推出南石洋大峡谷、百花山观星胜地等文旅新地标,“潭柘休闲旅游度假区”晋级市级名录,持续擦亮“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品牌,打造“小院有戏”演艺新空间,檀谷商圈凭借“城市山居”资源禀赋和独具匠心的品位调性,演绎着“大山版的三里屯”和“京西的阿那亚”。
吕鸣表示,“住门头沟小院、赏山水盛景、享悠闲时光”日益成为市民拥抱自然、放松身心的慢生活新选择。2024年,全区旅游收入达41.3亿元,较2019年增长88%。此外,在诗画乡村建设方面,门头沟区构建了“一水系八沟、古道联百村”的空间格局,成为全国首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
关键词:“科技强区”
高品质建设中关村门头沟特色产业园
吕鸣表示,门头沟区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医疗器械“三大赛道”,高品质建设中关村门头沟特色产业园,推动科技创新策源,实现高端产业引领。较“十三五”末,专精特新企业增长24倍,目前达到225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5.8%,目前达到55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增长50%,目前已经有9家。园区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地均产出率达每平方公里236亿元,劳均产出率达到334万元。
面向“十五五”,吕鸣表示,门头沟区将紧抓“两园一河”联动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城区的位置、郊区的成本、新区的机遇、景区的环境、老区的热情”这五大优势,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全面塑造“京西福地门头沟”新形象。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