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湖北洪山监狱的铁门缓缓拉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拎着布包走了出来。
这人就是牟其中,刚结束16年的刑期。
他出来那会儿,身无分文,医保社保啥都没有,连个固定住处都找不到。
![]()
可就在他抬头看秋日阳光的时候,一个消息从北京传了过来,他在门头沟还有三栋楼,一共264套房,市值超过10亿。
这事儿听着都像编的,坐牢坐出了亿万身家,估计连牟其中自己都没料到。
要讲明白这264套房的事儿,得先说说牟其中这人到底有多“敢折腾”。
他1941年生在四川万县,家里条件不算差,打小就爱琢磨“大事儿”。
![]()
1979年改革开放刚有点苗头,别人还不敢放开手脚干的时候,他已经在重庆倒腾座钟了,一出手就赚了8万。
现在看8万不算啥,但当年北京一套四合院才几千块,这钱搁那会儿能买十好几套小院子,你说他胆儿大不大?不过牟其中瞧不上这种“小生意”,他总想着搞点“大动静”。
真正让牟其中出名的,是1989年那桩“罐头换飞机”的买卖。
那会儿苏联财政紧张,手里有图-154客机想卖,可没人要;国内的川航刚成立没几年,急需飞机却缺外汇。
![]()
牟其中嗅到了机会,拉了500车皮的罐头、羽绒服、热水瓶这些日用品,就跟苏联换了4架飞机,转手卖给川航净赚1亿。
这事儿放现在绝对是“商业鬼才”操作,但全靠时代凑。
那会儿苏联缺轻工品,国内缺飞机,俩需求刚好对上,再加上当时易货贸易监管没那么严,换现在根本没这机会。
也因为这事儿,他的南德集团火了,他还被叫做“改革开放后第一代首富”。
![]()
本来按这路子走,说不定能成个正经企业家,但牟其中偏不。
他脑子里的“狂想”让他栽了,开始了16年的牢狱生活。
现在回头看,他就是把“敢想”变成了“瞎想”,不守商业规矩,栽跟头是早晚的事儿。
牟其中在牢里的时候,外面有件事他完全没顾上,北京的房价在疯涨。
![]()
早在1995年,南德集团还没倒的时候,他在门头沟妙峰山镇给职工盖了三栋宿舍楼,一共264套,占地17亩。
那会儿的门头沟没人待见,算“鸟不拉屎”的地方,房价还不到2000块一平米。
他坐牢的16年里,北京楼市跟坐了火箭似的。
地铁S1线通了,冬奥板块又火了一把,门头沟的房价从不到2000块涨到了4万多,后来甚至突破5万。
![]()
这264套房的市值也跟着涨,从当年的0.5亿变成了10亿,平均每年能“赚”6000万。
这比他当年折腾的任何一个“大项目”都靠谱,你说这是不是时代给的惊喜?
更有意思的是,他坐牢期间,这些房子没人管,渐渐被“瓜分”了。
有的被原来的南德员工占了,有的被债主强行过户,还有当地村民直接住了进去。
2016年他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律师去收房。
![]()
到了地方一看,楼还是那栋楼,可门上贴的春联、窗户里飘的油烟,全是别人的生活痕迹。
法理上他是房子的主人,可现实里,这些房子早被别人当成自己家了。
这事儿听着荒诞,却实实在在发生了。
2016年牟其中出狱的时候已经76岁了,换别人可能就想着享清福了,可他不。
![]()
刚出监狱门,就对着媒体说要筹建1000到2000亿的基金,重启南德集团,还要“驰骋西伯利亚、饮马贝加尔湖”。
当时好多人觉得他是老疯子,毕竟刚出来没几年,都快80了,哪还有精力折腾这些?
但你还别说,他还真行动了。
北京石景山的南德新总部悄悄挂了牌,办公室里还挂着“驰骋西伯利亚,饮马贝加尔湖”的毛笔字。
现在84岁的他,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办公室,看报表、写计划、约人谈项目,比年轻人还拼。
![]()
不过这些年,他的“千亿计划”没见着啥动静,倒是收房的官司打了不少。
截至去年,264套房里也就收回了32套,剩下的还在扯皮。
他自己也自嘲,当年盖楼是想给职工一个窝,没想到最后成了自己的“棺材本”。
现在说起牟其中,争议还是很大。
![]()
他的故事不只是个人的经历,更像那个时代的缩影,改革开放初期,敢闯就能抓住机会,但不守规矩也容易栽大跟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