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啃老评价为何两极分化
小区楼下的小李,30岁没结婚,父母每月偷偷补2000块房租,被骂"啃老没出息";
隔壁开豪车的小周,全套装备靠家里买,却被夸"起点高、有本事"。
同样是依赖父母,为何一个被钉在耻辱柱,一个被捧上高台?
大城市青年接受父母房租补贴总觉得抬不起头,富二代靠着家里铺路却被赞"有资源",
这对比里藏着多少现实的讽刺。
![]()
啃老本质是财富定义
对“啃老”的定义根本不是看行为,而是盯着兜里的财富。
富二代拿着家里的钱买豪车、开公司,被包装成“体面的传承”“家族资源整合”;普通家庭的孩子借父母养老钱创业失败,就被戳着脊梁骨骂“败光家底”“赖在原地不走”。
这顶帽子好像专门给普通人准备的——买房时掏空父母积蓄凑首付,被夸“有规划、会打算”;要是继续住父母老房子省钱,就成了“没出息、不敢独立”。
同样是依赖,只因家里的存折数字不同,选择就被生生贴上了天差地别的标签。
![]()
资源差异生存生产标签分水岭
说白了,这背后藏着资源性质的天壤之别。
穷人父母掏的多是“生存资源”,就像阿强当年找父母借了8万养老钱开饭馆,疫情期间亏得底朝天,街坊邻居戳着脊梁骨骂他“不孝子”,父母躲在屋里抹眼泪,他自己蹲在路边抽了半包烟——那8万是老两口省吃俭用攒下的救命钱,花一块就少一块。
![]()
反观小周,父亲直接给了200万启动资金开传媒公司,头年就亏光了,酒桌上长辈还拍着他肩膀说“年轻人总要交学费”,转头又介绍了新的人脉资源。
一个是消耗父母的养老本,一个是拿着资源滚雪球,同样是赔钱,只因父母给的资源不一样,评价就翻了个个儿。
![]()
谁在定义啃老陷阱
这背后哪是资源的事,分明是谁攥着定义权。
富人圈里,把依赖说成“传承”——小周接手父亲公司头年就亏了200万,酒桌上长辈拍着他后背笑:“年轻人总要交学费,下次就能赚回来。”他自己也觉得理直气壮:“这是家族责任,总不能让产业断了。”
转头普通小区里,阿强找父母借8万养老钱开小吃店,疫情关店后欠了一屁股债,邻居见了就戳他脊梁骨:“没本事就别瞎折腾,把爹妈棺材本都败光了!”他收到父母偷偷塞来的5000块时,手都在抖,头埋得更低。
说白了,评价标准是掌握财富的人定的。
![]()
他们把自家孩子的依赖包装成“资源整合”“家族使命”,连买豪车都成了“拓展人脉的必要投资”;穷人没能力反驳,只能默默认下“啃老”的名——接受父母房租补贴觉得羞耻,收到转账要删记录,生怕被人看见。
社会默认“有钱=有理”,富人孩子“用家里的钱”叫“站在巨人肩膀上”,穷人孩子“花父母的钱”就是“拖累家人”,这规则像张网,把普通人的生存互助都网成了“丢人现眼”。
![]()
批评不劳而获而非依赖
其实说到底,真正该骂的不是“依赖父母”这件事本身,是那些“躺在家里啃到骨头渣都不剩”的人。
30岁的小张毕业五年不工作,天天窝在父母老房子里打游戏,爹妈退休金全给他充点卡、买球鞋,问起未来就说“我爸妈养我天经地义”;
富二代小林拿着家里的钱泡吧买奢侈品,公司交给别人打理自己当甩手掌柜,亏了钱就怪“市场不好”,这才是该戳脊梁骨的“不劳而获”。
![]()
但刚毕业的学生,工资不够房租,父母每月悄悄塞1000块,自己下班还兼职攒钱想早点还;
创业失败的阿强,借了父母8万养老钱,现在每天打两份工慢慢还,过年给爹妈买按摩椅时红了眼眶;
小周接手公司头年亏200万,天天熬夜改方案跑客户,这些哪是“啃老”?不过是家人搭把手的“互相托举”。
不管家里有钱没钱,“有没有担当”才是分水岭
是躺着消耗还是站着努力,是把父母当提款机还是想让他们过得更好,这才该是评判的尺子,跟“拿没拿家里的钱”本就没关系。
![]()
独立不该是普通人的枷锁
国内年轻人哪有那么多“独立”的底气?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8000,房租就要5000,剩下的钱连吃饭都紧巴,父母每月悄悄塞1000块,不是啃老,是帮孩子在大城市活下去。
就业难、房价高不是说说而已,多少人工作五年,存款不够付个首付,掏空父母积蓄凑买房钱,转头又被说“没本事靠爹妈”。
美国家庭近一半成年子女接受过父母经济援助,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创业初期,父亲也帮他注册公司、提供办公室,怎么没人骂“啃老”?
国外大企业继承者直接拿股份,被夸“家族荣耀”,到了咱们这儿,普通孩子住父母老房子省钱,就成了“不敢独立”。
中外文化本就不同,国内老人盼着孩子成家立业,自己老了有依靠;国外生娃多是兴趣,养老靠社会福利。
硬拿西方“18岁必须独立”的标准套在咱们身上,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普通人活着已经够难了,父母伸把手拉一把,本就是最实在的温情。
![]()
家庭互助温情不该成耻辱
中国式家庭讲究血脉亲情联结,祖辈带孙辈、父母供读书、兄弟姐妹互助是常态。
中产享受祖辈带娃却批评他人不独立,羡慕富人圈层又甩锅同龄人,其实是不知不觉认同了强势群体的话语规则。
家庭互助本是填补社会服务空白的温情——父母帮衬首付是希望孩子少点压力,老人帮忙带娃是想让儿女安心打拼,这种双向托举的良性循环,怎么就成了"啃老"?
家本来就是避风港,有父母托举是福气不是耻辱,别让"啃老"的标签,寒了普通人最朴素的亲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