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词,是宋词中的一种特殊题材。
悼亡词始于悼亡诗,而最初的悼亡诗,一般是丈夫为怀念故去的妻子而作的,但随着后来的发展,悼亡诗已经不仅限于对亡妻的怀念了,对于亲人、好友也多有悼亡之作。
苏轼的悼亡词,尤见性情之真、哀感之深。他的每一首,都情真意切,尤其是他怀念亡妻的作品,读罢令人不禁鼻头一酸。
今天我们来看苏轼的3首悼亡词,一首怀念恩师,一首怀念爱妾,一首怀念妻子,尤其是怀念妻子的那首,更是“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千古第一悼亡词!
一、追慕师恩《西江月·平山堂》
先来看一下原文: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起笔便见东坡特有的苍茫感。"三过"暗合欧阳修"别来几度春风"之旧事,但昔年欧公笔下春风杨柳的闲适,今日已然成为回忆了。
这两句将空间之"过"与时间之"弹指"交织在一起,顿生人生如寄的苍凉。
"半生"二字,不直言年岁,确有历史感,要知道,自嘉祐二年受知于欧阳修,至此时谪守扬州,其间党争起伏、仕途坎坷,俱在这"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十年生死,"老仙翁"的叫法,既含敬意,更带道家超脱的色彩。
"壁上龙蛇"四字,如见欧公墨迹如龙蛇腾跃,刹那将时光拉回当年。正所谓,词笔贵在虚实相生,此句以壁上真迹之实,映照斯人已逝之虚,墨色淋漓。
"飞动"二字,不仅表现了书法的气势,而且暗喻精神的不死,与下文"梦"字形成微妙的呼应。
下片"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文章太守"是欧公自称,而"杨柳春风"直用其词的原句,这样的用典,如盐着水,不着痕迹。
歌女犹唱旧词,而听曲人已作仙游,此时东坡耳中所闻,岂止曲调?分明是时空的对话。这种"声景交融"的手法,正是"词中有声"的妙境。
结拍"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前人叹"回头万事空",东坡更进一层:何必等到"转头"?未转头时早已是梦。
隐隐之中暗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禅悟,但较之寻常空寂之语,更多一份对生命实相的透彻观照。
平山堂上欧阳修的手书,平山堂前欧阳公亲手栽植的柳树,歌女口中唱和的恩师的词作,这些都像原来一样存在着,而不同的是,恩师已经故去。
平山堂前三过其门,欧公手泽犹在,而人世已换,此种感悟非历经沧桑者不能道!
二、红颜薄命《西江月·梅花》
了解苏轼的人,一定知道王朝云,她虽然是歌女,但是却十分聪慧雅致,苏轼把她收为侍妾,也是红颜知己。当苏轼被贬惠州时,只有朝云陪伴,但仅三个年头后,朝云便亡故了。在苏轼以后的岁月里,他经常提起这位红颜知己,先后为其写过许多诗词,而这首《西江月·梅花》便是其中特别精彩的一首。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涴(wò):沾污,弄脏。
![]()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起调便见匠心。咏物词最重"不即不离",此词通篇咏梅而句句怀人。
"玉骨、冰姿"既写岭南梅花凌霜傲雪之态,更暗喻朝云的高洁品格。尤妙在"那愁瘴雾"四字,惠州瘴疠之地,朝云竟以弱质从容处之,其精神境界,已见其高。这一句柔中带刚,正是词骨铮铮处。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简直奇思妙想,恍如神游物外。真是以仙语写凡情。绿毛幺凤乃岭南珍禽,东坡却想象成海仙派遣的使者,来探视这株人间仙葩。
值得注意的是"探芳丛"的"探"字,有一种欣赏和置身其中的感觉,与下文"高情已逐晓云空"形成反差。
下片首二句"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素面""洗妆"暗合朝云生前即便不用浓妆,也非常美丽,而"不褪唇红"更是神来之笔。
寻常咏梅多写其白,东坡独写"唇红",既合梅花红萼特点,也隐喻朝云之特点。
结句"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晓云"明点朝云之名,"高情"二字总括全篇,如钟磬余音,袅袅不绝。
一个"空"字,与前文"仙风"、"海仙"形成巨大落差。他说梅花(朝云)不屑与寻常梨花同梦,其孤标高格,纵使生死也不能泯灭。
这首词,明着是咏梅,但是实则是悼亡之词,通过写梅花的高洁美好的姿态,寄托了自己对于王朝云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三、千古断肠《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陈师道评价这首词说:“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堪称千古第一悼亡词。
苏轼的爱妻王弗早死,这让苏轼悲痛非常,每每想起,便要落泪。有一次王弗的弟弟来看望东坡,东坡便写下了“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的凄惨诗句,其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正月二十日的那天夜里,苏轼又一次梦到了亡妻,醒来后,泪湿沾裳,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如劈空惊雷,两个"茫"字叠用,将时空的苍茫、心灵的凄凉交融一体。
比起上面两首的含蓄,这首词直抒胸臆,真是情至深处,不假雕饰。
"不思量,自难忘",表面说"不思量",实则"自难忘",将那种铭心刻骨、欲忘不能的情感矛盾写得淋漓尽致。
较之直言"终日思量",更见情感深度。中国诗学讲究"抑扬顿挫",此六字三顿,声情与文情高度统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阴阳之隔,千里之遥。此句由时间之叹转入空间之悲,"孤坟"的视觉形象与"话凄凉"的听觉想象结合,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尤其"话"字平常至极,却道尽生者欲与死者沟通而不得的永恒遗憾。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堪称奇崛之笔,令人心颤。
本欲说相思之苦,偏从"相逢不识"处着笔,本欲抒仕途坎坷,却以"尘霜"意象出之,节奏急促如哽咽,将十年宦海沉浮、人生况味尽数浓缩在容颜更改的叹息中。
下片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的"忽"字,写尽梦境倏忽来往的特性。"小轩窗,正梳妆"六字,选取最日常的生活片段,却因生死阻隔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真是细节最见真情,东坡不写重逢狂喜,独取梳妆细节,正见夫妻情深已化为记忆中不可磨灭者。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化作泪雨滂沱,此种沉默较之哭诉更显沉痛。值得注意的是"相顾"二字,暗示梦境中亡妻亦在落泪,将单向思念升华为双向的精神共鸣,这是苏轼悼亡词不同于他人的深刻处。
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句仿佛将镜头拉远,明月松冈的意象,既合墓地实景,又营造出永恒哀伤的意境。"年年"与开篇"十年"呼应,形成时间上的循环往复,暗示此痛将伴随余生。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使个人的哀思升华到人类共同的生死之思。
这首词,说实话,根本不需要过多的解释,相信每一个读过的人,都能大受感动。朴素无华、沉痛感人,无一字不情真,无一字不意切,一遍心伤,两遍断肠,多读几遍,肝肠寸断。
以上三阕悼亡,怀念人不同,但都别具特色。东坡悼亡词最动人处,正在于他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境,选择最贴切的艺术表现。
你觉得这三首词,如何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