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濡街道地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城核心区,辖9村9社区,城乡人口交错分布、业态互补性强,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
近年来,街道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系统化推进文化品牌建设、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春节巡游、全民街唱、个性化春联创作等特色活动,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兴产、以文促治的实践路径,为城乡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
城乡联动,推动文化共建共享
聚焦城乡文化资源“散、弱、小”痛点,以“资源互通、活动互联、群众互动”为路径,推动城乡文化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奔赴”。一是资源共挖。城市侧整合舞龙、舞狮及现代街舞、情景小剧场等新兴文化表演方式,农村侧深挖花灯、仡佬唢呐等非遗与民俗资源,共同建立文化资源项目库。目前已入库各类文化资源10项,其中非遗项目6项、民间艺人200余名,为文化振兴储备丰富素材。二是活动共创。构建由街道统筹、7个城市社区牵头、11个村社结对的“1+7+11”协同工作体系,形成城乡文化共建网络。
2025年春节活动中,300余名党员干部和500余名群众志愿者联动服务,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干群齐心、城乡联动。三是群众共治。坚持“群众主体”理念,形成“谋划-筹资-服务-表演”全链条参与模式。2025年春节活动群众自发筹资25万元,组建4支志愿服务队,“万人大合唱”带动2万余名群众参与,形成干群同乐、全民共享的生动局面,让文化振兴从“政府主导”变为“群众主角”。
![]()
创新载体,打造特色活动品牌
围绕“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群众文化专业呈现”思路,打造辨识度高、参与度广的文化IP,推动文化活动从“偶尔办”走向“常态火”。
一是深耕春联文化,彰显乡土特色。创新“收、作、写、送、贴”五步工作法,组织干部与文艺志愿者走访1500余家商铺,结合商户需求邀请文人墨客量身定制专属春联。例如,为社区医院创作“中西合璧创新路,救死扶伤为人民”,彰显医者仁心;为好再来羊肉粉店撰写“国强民富春又到,味香色美君再来”,巧妙融合店名与祝福。活动累计书写张贴5000余副,“一店一联”的个性化创作,既传承文化根脉,又精准服务群众需求,让传统年俗成为凝聚乡情的纽带。
二是打造“全民街唱”品牌,激活乡土人才。在承载集体记忆的务星广场常态化举办“全民街唱”,配备专业设备,搭建百姓舞台,涵盖歌舞、戏曲、器乐等多种形式。活动已成功举办16场,单场观众超500人,累计参与8000余人次,培养发现民间文艺人才10名,打磨成熟节目9个,参与县级“仡乡大舞台”“村光大道”表演20余场次,举办都濡专场3次。接下来,将在既有成效基础上,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每月围绕不同主题组织文艺展演,让更多乡土人才在文化振兴中“唱得出彩、站上C位”。
三是做优传统节庆,塑造“都濡年味”IP。连续两年举办大型春节巡游,融合非遗展演、民俗展示与现代艺术,打造沉浸式节庆体验。2024年“龙腾仡佬·辰悦务川·都濡年味”活动,组织舞龙、花灯等10余种民俗展演,400余名表演者吸引2.8万群众驻足观看。2025年“巳巳皆如意·都濡闹新春”组建代表东、南、西、北四门的舞龙队伍,500余名表演者吸引数万群众游客共庆新春,让传统节庆成为展示乡村文化活力的重要窗口。
![]()
融合发展,提升服务综合效益
推动文化和旅游、治理、服务深度融合,让文化从“软实力”转化为“硬支撑”,实现“文化惠民”向“文化富民、文化善治”延伸。
一是“文化+旅游”促富民。立足老城优势,以务星广场等老地标、“老字号”为载体,结合全民街唱、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同步举办农产品展销、手工艺展示,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依托“仡佬艾草文化节”,通过产品展示体验、艾灸理疗、艾香制作等文旅项目,吸引游客1.5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让文化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经济增长点”,实现聚人气、促消费、活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是“文化+治理”促善治。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分类治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文化活动与基层治理结合,在元宵、中秋、重阳等节点常态化开展文艺汇演,农闲季节组织电影下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借助文化凝聚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引导群众主动清理残垣断壁、建设和美乡村;建立“文化+议事”机制,在活动间隙嵌入政策宣讲、民生议事,2023年以来解决道路修缮、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30余项,收集意见建议68条,调解矛盾纠纷12起,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治理“硬效能”。
三是“文化+服务”促惠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文化活动,开展“最美家庭”评选等精神文明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将文化表演与民生服务相结合,创新开展“街唱+义诊”“宣讲+普法”等融合服务,累计为300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与政策咨询,实现文化服务与民生服务双提升。
文化不仅是连接城乡群众的精神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
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深化“文化老城·活力都濡”建设,让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持续健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来源:推荐号APP/作者:佘阿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