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我这几天一直在关注一件事:广州的“铜钱大厦”要拍卖了。消息来了就像炸开一锅热油——热闹但也刺眼。事情很简单也很复杂:10月底,广州圆大厦在阿里法拍平台挂拍,评估价近17亿元,打8折后以13.6亿元起拍;竞买报名要交6798万元保证金。按平台显示,到11月11日16时,已经有超2万人次围观,却无人报名。管理人对记者说,若11日18时仍无人报名,会进行第二次拍卖;对是否有潜在买家咨询,对方表示“不便透露”。(来源:极目新闻、南方都市报、天眼查)
这幢楼的故事,听着像一部小型经济悲喜剧。建于2010年起,2013年12月竣工,2015年正式投用。高138米,33层,总建筑面积约10.5万平方米。外圆直径146.6米,内圆直径47米,当年号称“全球最大最圆的建筑”。整栋金色,像一枚大铜币,映在珠江里还能凑个“8”字——寓意生意兴隆。开发方是鸿达兴业集团,公开资料显示该楼总投资约10亿元。2013年还花10万元公开征名,最终叫“广州圆大厦”。民间叫法众多,“铜钱大厦”“最丑建筑”都在流行语里出现过。
看着这些数字和外号,我有点复杂的感受。一方面,这座楼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有人觉得它俗气,也有人觉得它有趣,属于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里现在成了债务和法律程序的集合体。资料显示,受母公司债务拖累,2022年4月已作为抵押物上过中拍平台;2023年2月鸿达兴业经营基本停滞并申请破产清算;同年8月有次拍卖预招募,起拍价约55.89亿元,但未成交;2024年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鸿达兴业破产。到2025年,又迎来第三次拍卖。很多事实我都是从公开报道里核对过,未经披露的细节我不会瞎写,关于潜在买家或具体出价进展,暂无相关信息,有待官方或管理人公布。
现场和细节,总能勾人情绪。想象一下:平台页面上浏览人数飙升,评论区里有人说“太贵了”,有人说“其实挺有意思”,还有人调侃“就当买个地标”。管理人电话里那句“不便透露”,听着既专业又防备。法拍需要保证金近7千万,这门槛把大部分普通买家挡在门外;能撑起这笔保证金的,多半是资本方或机构。可资本方愿不愿意接手一栋带着争议和维护成本的“金色大铜钱”,又是另一桩算账。
![]()
这事触及几个更广的问题。第一,城市地标的市场化处置。一个城市的“脸面”可以被拍卖到台面上,最后落到谁手里?买家会把它当资产运作,还是会考虑保护与城市形象?第二,企业盲目扩张与融资风险。鸿达兴业一度能拿出55.89亿的预估起拍价,后来连续降价到13.6亿——这中间的差距,让人想问:到底是谁在失算?第三,司法拍卖的透明度与社会参与。平台显示高关注度但无人报名,这既说明公众兴趣,也反映了拍卖门槛与信息不对称。普通市民能参与到这类重大资产处置的程度,明显有限。
我有几点个人看法,写出来和大家讨论。第一,城市和市场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端。政府和司法机关在处置此类地标资产时,应把公共利益纳入评估,比如限定用途、约束改建外观或设立维护基金。第二,拍卖平台应该公开更多信息,让社会监督变得有效。像竞买意向、潜在方案、对历史文脉的保护承诺,这类信息应该更透明。第三,如果未来由私人接手,建议引入社区参与机制,让周边居民与市民有发言权,这样城市记忆不会被单方面抹掉。
我也想知道,你怎么看这件事?几条常见争论在这儿搬出来,大家可以先选着回复:一是“把它卖了,能处理债务就好”,二是“地标不是可随便买卖的商品”,三是“价格下不下来,说明估值泡沫曾经很大”。你更倾向哪一种?欢迎在评论区写下理由,咱们好好聊聊。也可以把你看到的现场图片、旧照贴上来,大家一起回忆这栋大楼在城市记忆里的位置。
最后一句话,骑楼、老街、新地标,城市总在变。可变的过程中,有些东西值得被记录和守护。广州圆大厦的下一站,不应该只是债权人和出价人的算盘,还应该有城市、居民和历史的声音。你觉得呢?评论区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