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广东广州市南沙区: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

0
分享至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来广州市南沙区3年,朱星玥切身感受到这座滨海新城的崛起速度:刚来时单位附近还有许多空地,如今人才公寓拔地而起,实验室的规模扩大了一倍。政府主动搭建平台,促成了她的硝酸盐海洋传感器项目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实验室里的智慧结晶看到了产业化的曙光。

朱星玥创新创业的经历,是南沙区用心“栽梧桐、引凤凰”的一个缩影。

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门水道西岸的南沙区,是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近年来,南沙区以落实《南沙方案》为牵引,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科技强、产业聚、人气旺的态势越来越显著。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南沙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近一年来,南沙实有人口净增11万人,其中18—45岁的青年人才达7万人,青年人集聚的发展态势日益强劲。


复旦大学硕士应届毕业生来南沙办理面试交通补贴。

作为大湾区最年轻的城,南沙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提出“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实施“青出于南”计划,努力将南沙打造成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始发地、安居乐业首选地、人生价值实现地。

让青年学子认识南沙、爱上南沙、选择南沙

面试官电话里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武汉大学毕业生田雯下定决心来南沙面试:“南沙对人才有很多优惠政策,如果你来面试,可以申请免费入住人才驿站。”

到达南沙时,已是晚上11点。田雯担心无法办理入住,没想到人才驿站工作人员发来消息:“可以为您线上办理入住,直接到前台领取房卡即可。”一句话,瞬间抚平了她内心的焦虑。

入住的是一个宽敞的双人间,让田雯惊喜的是,第二天一早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如果您正在找工作,可以把简历发给我们,我们会帮您留意合适的岗位。”南沙对求职者如此重视,服务如此贴心,让田雯对这座陌生的城市瞬间产生了归属感。

住在人才驿站的几天里,田雯结识了不少同龄人,都是来南沙寻找机会的年轻人。晚上,大家会在公共区域聊天,分享求职经历,交流面试心得。

面试安排在第二天下午。面试官不仅详细了解了田雯的专业背景,还主动介绍了南沙的各项人才政策。真诚打动了田雯,在她之前的求职经历中,很少有企业主动为求职者规划职业生涯。

面试结束,田雯漫步南沙街头,整洁的道路、郁郁葱葱的绿化、便利的生活设施,一切都让她倍感舒适。

通过几天的体验,田雯感受到了南沙对人才的重视。从免费住宿到就业推荐,从贴心的线上服务到求职者互动交流,从“@南沙人才服务平台”小程序的便捷服务到图南AI招聘大厅提供的多元化就业岗位,每个细节都温暖着求职者。渐渐地,田雯求职的天平开始向南沙“倾斜”。

“十四五”期间,南沙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积极促改革、强政策、筑平台、营生态,着力发挥重大战略性平台开发开放优势,大力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全面提升人才特区建设能级。南沙区印发“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图南之智’若干措施”“港澳青创新十条”等一揽子政策,为来南沙求职的大学生提供最长15晚免费住宿,对新引进的本、硕、博人才给予生活补贴,连续补贴30个月。近3年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年均增长55%、新招收博士后科研人才数量年均增长37%。

用满满的诚意促进优秀人才和团队落地南沙

2011年的南沙,还只是一个遥远的名字。于广平记得,当时他刚博士毕业3年,响应单位号召,带着一项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从辽宁沈阳来到这片珠三角的“边缘”地带。

“现在的南沙是重大战略性平台,但那时实际上一个重大定位都没有。”于广平回忆。办公室是借来的,地铁只通到金洲站,再往南就要靠摩的穿过香蕉林颠簸在乡间小路上。最让他头疼的是招人,“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一听工作地点在南沙,就打了退堂鼓”。

这就是故事的起点。一个刚刚成立的科研机构,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一个配套尚不完善的地方,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转机发生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南沙区政府专门派工作人员在他们办公楼里驻点办公。“有任何问题,现场就能协调解决。”更让于广平感动的是,南沙区政府亲自带他们走访广汽、中船、互太等大企业,为他们的技术寻找应用场景。

“我们的技术就像半成品,需要在实际场景中打磨和成熟。政府为我们打开了大门,这是无价之宝。”正是通过这些对接,于广平他们的技术在南沙的造船厂、汽车厂、印染厂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一步步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随着南沙在2012年获批国家级新区,发展开始提速。最早的变化来自人才政策。于广平团队里的年轻人,成为第一批受益者。“他们中的80%都留了下来,现在都是我们的骨干力量。”

更细致的变化发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博士后来工作,有专门的科研经费和生活补贴;子女上学,有专门的“国际人才服务官”帮忙协调。于广平笑着说:“以前有同事为了孩子上学,特意在别的区租房。现在初中都回来了,南沙的教育质量上来了。”现在的南沙,有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等一批名校,足以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扎根南沙10多年,于广平和他的机构正在开启新的征程。“过去,我们是从娘家带来技术,在这里孵化成熟。现在,我们要成为更多创新种子的沃土。”于广平要用他们的工程化能力和成果转化经验,帮助更多技术成果快速成长。

“十四五”时期,南沙发挥重大平台引才育才作用,全方位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延揽近400名国际高端人才,96人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区,开工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22家新型研发机构汇聚4000余名科研人才。多维度提升企业人才承载能级,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310家。高标准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与区内40余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博士后超300名,其中境外高校博士占比达1/4。

一系列举措背后,都是南沙重视优秀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和团队落地南沙的满满诚意。

营造最优人才生态,让世界看到“南沙活力”

3年前,来自俄罗斯的魏丽莎第一次来到南沙,当时她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安家。如今,作为南沙引才大使,她常常带着新来的外国朋友漫步在蕉门河畔,看白鹭掠过水面,讲述这座城市如何温暖每个人。
“它不像别的都市那样拥挤喧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清晨去凤凰湖晨跑,傍晚到万达广场品尝地道的粤菜。”让魏丽莎惊喜的是,这里的生活成本远比想象中亲民,从租房到买菜,从就医到出行,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贴心。

这些年,很多来到南沙的外籍人才像魏丽莎一样,见证了南沙的蜕变。曾经的空地如今矗立起国际会展中心,横沥岛从一片滩涂变成现代化新城,滨海岸线建成20公里的最美“情侣路”,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研究机构在这里落户。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优联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南沙学校,南沙有许多学校与国际接轨。让魏丽莎自豪的是,这里正成为国际交流的舞台——WTA网球赛事、大湾区科学论坛等高端活动的举办,让世界看见了南沙的活力。

魏丽莎常向外国朋友讲述南沙的新变化。站在高处俯瞰全城时,她会告诉他们,这座城市不仅在建设高楼大厦,更在搭建梦想的舞台。无论是想做国际贸易的创业者,还是从事科研的学者,这里都准备好了最肥沃的土壤。


南沙国际人才港

魏丽莎已经能打一打咏春拳,能用毛笔写“福”字。有时候,魏丽莎会想起3年前那个刚来南沙时忐忑不安的自己。如今,这座城市给予的温暖让她找到了归属感。每当有新来的外国朋友问她:“南沙到底哪里好?”她都会笑着告诉他们:“在这里,你不仅能找到事业的方向,更能找到家的感觉。”

“十四五”时期,南沙着力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设立“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一窗办理28个部门近500个人才服务事项。设立“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打造国际人才来大湾区创新创业“第一站”。依托南沙区属专业化国企,高标准组建“国际人才服务官”团队,及时响应人才需求。建立“上管老下管小、全家无忧”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方位解决人才到南沙发展的后顾之忧。

持续开展外籍人才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常态化外语交流平台——“南沙国际语林·外语角”,营造浓郁的国际化氛围。高标准打造2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集聚一大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举办超级草莓音乐节、“区BA”和“南甲”等青年人才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

展望“十五五”时期,南沙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建设开放高地、科创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宜居高地“五大高地”,加快集聚各类人才,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来源的人才供给体系。

南沙将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引聚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深化与港澳人才协同合作,用好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生态联盟等平台,在联合引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

持续筑巢引凤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人才驿站,有效集聚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持续提升人才服务质效,为人才切实解决住房安居、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这座充满活力的新城正张开双臂,向世界各地的人才发出诚挚邀约。

感 言

我毕业后选择来南沙发展,是因为这里是制造业和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集聚区,除了能跟随导师继续深耕科研外,更看中这里背靠珠三角完善的制造业链条,为未来成果转化提供了无限可能。南沙持续提升人才服务质效,为人才切实解决住房安居、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我希望能在南沙这片热土,亲手将多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期待着团队研发的海洋传感器不仅能服务国家战略,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为渔民养殖和家庭鱼缸提供更智能的监测方案。

从安家落户到立业成才,我的故事是许多南沙追梦人的缩影。这里用诚意满满的政策和日臻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着更多高层次人才,共同书写着湾区明珠的精彩未来。

——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朱星玥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3期、11月1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用心“栽梧桐、引凤凰”(主题)“青出于南”: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incentive-icons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人民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账号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16295文章数 256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