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上个周末我在长沙的一个公园逛着,遇到了一排排小摊。爷爷奶奶们坐成一圈,围着几张简易的折叠椅。摊主多是大姐,也有年轻姑娘。有人拿着剪刀、梳子,有人背着小包走来走去,喊一声“叔叔阿姨,掏耳朵、剪个发哦”,老人们就乐呵呵地坐下了。价格表贴在桌边,十几块钱就能搞定一套,从耳部清洁到简单推拿,明码标价,结账方便。图片来源网络
我跟着拍了几张照片,注意到一个细节:每个摊位都像是小小的社交站点。服务过程中,摊主不停地聊家常。“你孙子多大了?身体怎么样?”“这天气多穿点。”有位老妇人笑着告诉我,“来这儿不光是剪头,图个热闹,有人陪我说说话。”对她们来说,这份陪伴,比服务本身更贵重。图片来源网络
![]()
摊主的组合挺有意思。年长的大姐经验老到,动作熟练;年轻姑娘手法也很专业,给老人捋头发、按摩,嘴上还甜得像抹了蜜。部分摊点固定在角落,摆着桌椅,像小理发角;另一些随行走动,主动招揽,口吻亲切,老年人很容易就接受。大家觉得实惠。对比外面几百块的收费,公园里这套服务性价比拉满。图片来源网络
![]()
不过我也听到另一种声音。有路人担心工具消毒问题,尤其是掏耳朵这种活儿,操作不当可能伤到耳膜、传染疾病。摊主们的回答是,很多年就是这么做过来的,也没见谁出过事。但官方的监管信息,我没查到明确答案,暂无相关官方回应,有待官方确认。图片来源网络
![]()
在公共场合做这些较为私密的服务,难免有互动过近的风险。比如推拿时手离得太近、聊天时话题带入个人隐私,都会让旁人产生不适。公园本该有安静氛围,过度喧闹也会影响其他市民。我看到有好几位老人为了凑热闹,围得老远也能听上好长时间。图片来源网络
说句直白话,这个现象折射出几件事。第一,不少老人日子里缺少陪伴。子女在外地打拼,家里空着,公园摊位变成了他们社交的补给站。第二,很多老人手里钱不多,昂贵的护理和理发店不是首选。便宜又熟悉的街头服务,就成了现实的选择。第三,制度层面的空白显现出来——社区服务和上门护理还不够普遍或不够触达这些小群体。图片来源网络
![]()
我想强调一点:家庭的陪伴替代不了外部服务。再怎么便宜、再怎么贴心,都代替不了孩子的关怀。家庭的关注,才是老年人最珍贵的精神慰藉。图片来源网络
![]()
问题在这儿:面对热闹和便利,我们该怎么平衡安全与温情?我有几条不成熟的想法,分享出来给大家参考:
![]()
![]()
以上都是我的观察性建议,具体执行方案和责任划分,暂无相关官方信息,需要有关部门跟进。图片来源网络
我还想说的是,别把这些摊位简单地标签化为“靠低价揽客”或“缺乏监管”。它们满足了真实存在的需求:低成本的护理、顺手的理发、以及一点点暖心的陪伴。对很多孤寡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哪怕十几块钱,也能换来一个下午的笑声。图片来源网络
结尾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身边有类似的公园摊位吗?你会让父母去吗?你觉得社区和公园该怎么做,既保障安全,又保留这种温情?我个人更愿意看到一种“有规有矩的接地气服务”,既不失人情味,也有基本保障。大家怎么想,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