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总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愿意为他人着想,恨不得将天下所有珍贵之物据为己有,完全不顾及他人的幸福、安乐乃至生死,那么,“贪”病便会不可避免地缠身。要治愈“贪”病,关键在于一个“舍”字。假如我们能领悟“舍”的真谛,在他人遭遇精神或物质上的困境时,愿意将自己的幸福、安乐和利益无私奉献,那么,“贪”这一顽疾便无从滋生。
人赤条条地紧握双手来到世间,仿佛整个世界尽在掌握;而最终双手摊开离世,仿佛在无声地宣告:“我虽历经红尘,却不带走一丝尘埃。”这一收一放的姿态,恰恰蕴含了“舍”的深刻禅理。贪婪一生,到头来却什么也带不走。在人生的旅途中,唯有边走边舍,才能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获得内心的满足。
![]()
有一次,虚有禅师在河边漫步。此时,几位垂钓者正在岸边垂钓,旁边有几名游客正欣赏着海景。突然,一位垂钓者挥起渔竿,钓起了一条足有三尺长的大鱼,鱼落在岸上后仍不停地腾跳。垂钓者用脚踩住大鱼,取下鱼嘴中的钩子,却随手将鱼扔回了海里。
围观的人群中响起一阵惊呼,如此大的鱼竟未能令他满意,可见这位垂钓者的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时,垂钓者的渔竿再次扬起,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垂钓者依旧不看一眼,随手将其扔进了海里。
第三次,垂钓者的渔竿又一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众人以为这条鱼也会被放回,没想到垂钓者却小心翼翼地将鱼解下,放入了自己的鱼篓中。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垂钓者为何舍弃大鱼而选择小鱼。
垂钓者答道:“哦,因为我家最大的盘子仅有一尺长,装不下太大的鱼。”
禅师感叹道:“人生的拥有并非越多越好,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将会永远挣扎于不满的情绪之中。”
![]()
宋代词人辛弃疾有句名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人们之所以渴望拥有,往往是占有欲在作祟。若能舍得放弃,便不会陷入如此痛苦之中。生活亦是如此,很多时候,痛苦和烦恼并非源于所得太少,而是因为拥有太多。拥有过多,便会感到沉重、拥挤、烦恼,甚至害怕失去,从而导致内心痛苦。
人人皆有贪求,都向往美满幸福的生活,渴望丰衣足食,这在所难免。然而,切不可让这种贪求演变为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若不能舍弃贪婪,便难以摆脱痛苦的煎熬。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得道时曾言,众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执着”而未能证得。因此,若能唤醒佛性,舍弃世间种种贪念欲望,必能获得大智慧、大解脱。佛教正是通过“舍”来疗愈人们内心的贪婪,助其回归真善美的本性。
人生短暂,转瞬即逝。真正的快乐源自简约的内心。若不能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生活,反而陷入欲望编织的陷阱,便难以享受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
人生的高度在于一份知足的恬然,而生命的高度则体现在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安然。很多时候,人们渴望获得,并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得”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唯有先“舍”,方能有所“得”。
舍弃,意味着重新获得。若要让生活回归自然,就必须舍弃一些功利、应酬,乃至工作上的一些成就。只有摆脱生活中不必要的牵绊,生活才能真正变得简单。
此外,在自己获得幸福之际,别忘了给予他人帮助,这亦是借由“舍”来消除贪婪的有效途径。“舍”能拓宽心胸,避免因小名小利而变得狭隘,令人反感。一个不忘关怀他人的人,最终所获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慰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