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2月14日,湾区·艺术与科技三年展将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办,展览以“湿媒介” (wet media) 为线索,拒绝静态的叙事,转而关注渗透、共振与弥散的生命——技术——感知网络。
参展艺术家有费俊、师丹青、郑达、缪晓春、王之纲、冯梦波、田晓磊、黄钺、邹麓阳、漆贞贞、汪洋、王楠、HONG studio等。
据主办方介绍,三年展主题为“咸水、湍流与算法地景”。大湾区是一片处于不断生成的地理与精神地带。这里的水从未静止:潮汐、贸易、信仰、资本与算法在流动的密度中交叠,构成一种尚未被命名的存在状态。人们生活于交汇之中,共同塑造出一个以“混合”为常态的文化地景。
在这一意义上,“咸水、湍流与算法地景”意在探讨超越单一自然或技术维度的思维方式:一种在不确定中生长的世界感知。水域不只是生态的象征,更是一种认识论的隐喻——拒绝线性边界,抵抗纯粹秩序,以波动与渗透构成世界的真实形态。当代科技的结构如同潮汐:在无数微观流动中汇聚、分散、再生,不纯粹、不稳定,却正因混杂而生机勃勃。
![]()
师丹青的《数字泼墨——百米藏柏》
展览分为潮汐节律、咸水记忆、涌动边界三大板块。潮汐节律板块,可以看到艺术家师丹青的《数字泼墨——百米藏柏》以数据写生致敬生态贡献,勾勒科技与艺术共生的未来图景。艺术家缪晓春作品《陀螺舞》则展示了奇奇怪怪的重叠复制人。三维打印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由三维扫描获得,并且通过软件的变形功能将之变化成一个既可辨识又略显突兀的数字人物形象,运用网络上的开放素材(动作捕捉)指令他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这些生活中的常见动作在通过层层叠加的软件处理之后,变得如同外星生物一般怪异荒诞和不可思议,好比用另外一个物种反观人类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远古石器到人工智能,曾经正在和将会继续不可思议,同时又荒诞不经。
![]()
田晓磊的作品《后人类博物馆》
在咸水记忆板块,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家田晓磊的作品《后人类博物馆》。田晓磊用脚手架搭建了一个迷宫,在里面分布着短视频和一个雕塑,鼓励观众自行去探索大量的作品。艺术家王之纲的《图恩格尔》则营造了一个神秘的电子世界。踏入地下的展览空间,观众将置身于一片电子废墟,穿梭在错综复杂的电路网络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仪式空间。通过废弃电子物品、AI生成的影像与声音的交织,王之纲构建了一个未来荒原,混合了原始信仰与现代智能科技,揭示了人类文明中的矛盾与遗迹。
![]()
漆贞贞和汪洋的AI智能算法作品《桃源》
在涌动边界板块,可以看到漆贞贞和汪洋的AI智能算法作品《桃源》,作品旨在引发人们对技术在社会中角色的深入思考,鼓励人们在面对技术时保持批判性思维,积极寻求创新和改进的可能性。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