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0 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毫无预警地宣布,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金属期权交易,矛头直指崛起中的人民币,且未设任何缓冲期,让全球市场瞬间 “跳闸”。
这项 “一刀切” 的禁令,官方解释为 “防范非美货币结算风险、避免市场混乱”,却将人民币、欧元等非美币种尽数纳入禁止范围。看似中性的风控举措,实则针对性极强。
可是他们似乎忘记了,人民币虽然是美元的“竞争者”,但是同时,中国还是金属的最大消费者。
![]()
始料未及
禁令落地后,市场反应剧烈分化。上海期货交易所夜盘金属合约集体涨停,LME 美元合约却罕见跌停,铜期货价差一度拉至 412 美元 / 吨,创下 1987 年以来的最大纪录,投机者仓皇撤离,交易员直呼 “定价系统失灵”。
由此可见,由美元主导的全球金属定价权格局正在逐渐“拆解”。
LME 的禁令,本质上还是旧体系对人民币崛起的应激反应。
而且,这也不是LME第一次“拉偏架”了,早在2022 年 “镍风波” 中,LME 就因金属价格暴涨紧急中止交易,至今仍深陷相关诉讼。彼时针对的是商品价格,如今却直接瞄准货币计价方式,方向转变耐人寻味。
![]()
人民币在金属交易领域的崛起早已势不可挡。近三年来,人民币计价合约在亚洲、中东、非洲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日成交量从 3 万手飙升至 27 万手,三年翻了 9 倍。
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表现更为亮眼,部分金属合约持仓量已超越 LME,稳居全球首位。铝合约单日持仓量甚至比 LME 同品种高出 18%,成为全球金属交易的核心平台之一。
更关键的是 “定价锚” 的转移。越来越多金属长单合同不再唯 “伦敦价格” 马首是瞻,转而参考 “上海价格”。中东最大铜线厂 Alfanar 的第四季度长单,就明确以上期所均价为基准,用人民币结算。
全球近三成矿产长单已采用人民币定价,这一趋势直接冲击了美元长期把控的定价体系。
所以这次LME 按下的不是风险开关,而是人民币国际化在主流交易所体系中的 “暂停键”。
这场禁令本质是美元对人民币的金融防御战。很明显习惯主导舞台的美元,不愿看到人民币分走 “定价蛋糕”。
![]()
看一下两者的配合就知道了,LME 的举动与华盛顿的节奏出奇一致。近两年来,美国频频出手关键矿产领域,力推 “关键矿产联盟”,集结 G7 成员和部分资源国,试图重塑 “去中国化” 的供应链网络。
但联盟的 “宏伟蓝图” 面临现实窘境。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美国对多种关键矿产依赖度居高不下,稀土化合物 80% 以上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锂、钴等新能源关键矿产的供应,也高度集中在中国主导的市场体系中。即便联盟国家通过投资获取部分原矿,也绕不开冶炼环节的瓶颈。
国际能源署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稀土、锂、钴、石墨等关键矿产的精炼能力。这种核心技术优势沉淀多年,绝非短期投资就能复制。
![]()
不仅如此,美国联盟还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不仅是 “世界工厂”,更是全球最大的金属消费市场。你可以不进口中国货,但是你舍得不出口自家的东西,放着钱不赚吗?
许多资源国出口原材料前,都会先问一句 “中国买不买”。市场才是决定价格的终极力量,而中国的消费体量,正是这种市场力量的核心支撑。
冶炼能力是中国的底牌,消费能力则是谈判杠杆。中国的市场体量赋予其全球资源贸易中的天然优势,这是美国主导的供应链联盟无法替代的,你可以建联盟,却不能逆市场。
![]()
中国的角色远不止 “买家” 那么简单。国际铜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铜消费增长贡献全球近一半,锂、镍消费量占比更是超过八成,是全球金属需求的 “引擎”。
在电解铝领域,中国产能占全球 55%;每日 10 万吨的金属现货进口量,更是产业链话语权的坚实支撑。中国需求稍有波动,全球金属市场都会随之震荡。
这种 “需求引擎” 地位,让中国成为全球金属价格的隐形锚。人民币计价能在金属交易中快速推进,正是得益于这套坚实的产业与消费基础。
人民币在资源贸易中的角色还在持续深化。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矿业巨头已开始接受人民币结算,形成了资源 — 工业 — 再投资的闭环。
中东国家用人民币购买中国油气设备后,再用这笔人民币反向采购中国金属产品,让人民币在资源贸易中形成稳定流动。
![]()
为支撑人民币跨境流动,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 185 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结算效率大幅提升。
香港金管局还将人民币流动性池上调至 1100 亿港元,中国央行与中东国家搭建了 1000 亿人民币金属互换池,为人民币计价交易提供充足流动性支持。
这些看似 “后台” 的基础工程,正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地基。基础设施的完善,让人民币在金属交易中的使用更加便捷,进一步推动其国际化进程。
一个被低估的变量是定价机制的差异。LME 部分品种价格受金融投机力量驱动,脱离实体需求;而上海的价格更贴近实际供需,反映工厂订单与制造节奏。
![]()
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例,该品种在 LME 几乎没有流动性,在中国市场却每日真实成交。这种 “实需导向型” 定价机制,更能反映产业真实状况,获得市场认可。
市场用行动给出了反馈。迪拜商品交易所计划明年推出人民币计价的金属期货,交割库直接设在苏伊士运河旁,直指中东与亚洲的贸易需求。
这背后是清晰的趋势:谁能贴近产业链、反映真实需求,谁就更有资格制定价格。人民币计价的崛起,本质是市场对更公平合理定价机制的选择。
LME 的禁令和美国的联盟,都是旧体系的本能反应。它们试图用制度工具冻结变化的世界,却忘了定价权从来不是靠规则封锁得来的。
![]()
全球定价权的核心正在转移,从单一金融中心转向真实的生产和消费中心。中国兼具生产、消费、冶炼优势,自然成为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价格从来不是白板上的数字,而是市场选择的信号。在美元体系与人民币方案并存的当下,产业链上下游的真实选择才是最有力的投票。
交易商、资源国、制造企业的选择已经很明确:谁能提供更透明、更贴近实际、更高效的交易平台,谁就能赢得下一轮博弈。
未来的金属定价体系,不会再由一个城市、一种货币独霸。多元化、区域化、贴近供应链的定价结构,更符合全球经济的新现实。
![]()
LME 的 “暂停键” 没能阻止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反而可能加速其 “破圈”。禁令发布后,大量溢出需求流向中国市场,进一步巩固了 “上海价格” 的影响力。
必和必拓等巨头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拉美贸易商主动参照上海价格计算成本,这些市场行为都在印证:定价权最终由实体经济实力决定。
中国的优势从未消失:庞大的消费市场、核心的冶炼能力、完善的支付体系、贴近实需的定价机制,这些共同构成了人民币计价的底气。
美元霸权的焦虑,恰恰反衬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历史潮流浩浩荡荡,试图用行政手段阻挡市场选择,最终只会被市场所抛弃。
![]()
全球金属交易的格局正在重塑,LME 的禁令和美国的联盟不过是插曲。中国作为最大 “买家” 和产业链核心,注定在新的定价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
市场会自己说话,这一次它的声音清晰而坚定:谁能顺应产业趋势、贴合真实需求,谁就能掌握定价话语权。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会因一纸禁令而停歇。
这场围绕金属定价权的博弈,本质是新旧秩序的交替。当产业实力与市场需求形成合力,人民币在全球资源贸易中的角色,必将迎来更深远的突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