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化新网 | 构建绿色供应链:我们该做些什么?

0
分享至

气候变化挑战影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加速全球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各方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培育绿色生产力,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在11月6日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京举办的2025绿色供应链暨企业气候行动论坛上,构建绿色供应链成为会上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热议的话题。

绿色供应链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中国工业产品绿色供应链建设面临的瓶颈首先是绿色溢价问题。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白志军在致辞中说,当前,绿色供应链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挑战,就是信息不对称。许多优秀企业在节能减排、绿色设计上投入巨大,但这些努力如同“锦衣夜行”,难以被市场和社会充分地识别。反之,一些环境表现不佳的企业,其成本却未能完全地内部化,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潜在风险,也导致了绿色溢价的产生。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彰显大国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和稳定性。“绿色溢价成为上游高碳环节脱碳的瓶颈。”他建议,构建多方参与的激励机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通过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协同治理打破绿色溢价瓶颈,从而推动上游高碳环节加速脱碳。

其次是国内绿色标准的调整跟不上国际的步伐。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部总经理毛涛介绍说,众所周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在国际投资和贸易领域早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格局,供应链合作已成为常态。以中国为例,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经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约占全球比重的30%。当前,中国已经成为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以“新三样”为例,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将近1300万辆,占全球的比重超70%。锂电池生产占到全球比重的76%,光伏产量更是超过80%。可以说,中国制造在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中国工业产品在国际流通的过程中却屡遭绿色壁垒。比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刚出台的《新电池法案》提出的数字电池护照要求,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以及再生比例都提出要求。此外,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尽管中国光伏产品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产品跨境流通过程中同样遭遇绿色壁垒。比如,法国要求光伏组件必须取得碳足迹认证,意大利则要求以环境声明作为准入条件,韩国在可持续能源配额项目中要求提供特定标准的生命周期评价。这一系列“绿色壁垒”的存在,阻碍了相关绿色产品的跨境流通。”毛涛说。

毛涛表示:“最近我们在分析“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时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绿色标准。相关国家往往以绿色标准为基础来构建方法学体系。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绿色供应链方法学、碳足迹方法学、绿色产品方法学等。然后在这个方法学之上会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并通过认证认可给产品贴上绿色标签,提高产品的准入门槛。”

毛涛认为,随着绿色标准的发展,相关的“绿色壁垒”越来越高。比如,传统的绿色标准往往关注单个产品、单个项目或者单个企业,但是现在已经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扩展,已经涵盖到从产品生产、采购、流通、销售、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另外,关于相关产品的绿色要求已经从原生产品拓宽至再生领域,通常会就再生材料的比例提出要求。比如中国的汽车出口到欧洲,会对再生钢铁、再生塑料占比提出一定的要求。

资源循环供应链标准缺失成隐疾

毛涛表示,根据上述的研究不难发现,目前资源循环已成为全球的一大发展趋势,但国内相关标准的构建则是极为欠缺的。比如从国际标准来看,关于电子电器、光伏等领域已经制定了像碳足迹、绿色设计等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供应链相关标准。但是,国内相关标准多集中于原生领域,资源循环领域却极其缺乏相关标准。而且从国内外标准衔接来看,资源循环供应链国内外标准之间是缺乏统一性和互认性的。在电池、光伏、塑料等诸多领域,国内关于资源循环供应链的相关要求距离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就电池而言,欧盟的《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明确提出,到2031年动力电池中的锂、镍、钴再生材料比例分别不低于6%、6%、16%。

比如欧盟的《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提出使用过的光伏组件必须集中回收85%以上,必须再循环利用80%以上。可以看出相关要求是远远高于国内的。

就塑料来看,国内关于再生塑料的相关规范标准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在国外,特别是欧盟的标准已经非常领先了。比如欧盟提出到2030年PET塑料制成的接触敏感包装中再生塑料占比要达到30%,包括食品塑料回收利用在欧盟的很多国家已经有相关的强制性要求,但在中国对相关领域的要求与欧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制约资源循环供应链不畅通的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外标准相关衔接不够通畅,以及在资源再生领域相关标准比较欠缺。”毛涛说。

毛涛建议,要更好地促进资源循环供应链体系建设。

一要加快国内标准体系建设,要通过对标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来构建自身的资源循环供应链标准体系。

二要通过多双边渠道来加强国内外标准的互认衔接。

三是建议相关龙头企业能积极地牵头或者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来提高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

四是要加强标准实施配套体系建设。如建设资源循环产品碳足迹数据库、方法学和认证体系等,并强化与国际标准的协同。

五是要加强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估。因为资源循环产品的碳足迹,包括绿色产品的方法学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相关标准制定之后,要看看这些标准在相关企业的应用效果如何,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及产业发展现状。如果距离实践有一定的偏差,要做及时调整,从而加强标准的应用性。

让绿色设计更好赋能供应链

马军说,中国正在迈向全球首个电气化大国,电气化速度是其他国家的9倍之多。可再生能源加电气化确实为碳中和指出了可行的路径。当然,现在很多的国家,包括昨天欧盟也提出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但是距离1.5摄氏度的目标存在巨大减排缺口,全球的排放依然在不减反增,达到了创纪录的新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很难再完全依靠末端治理的方式去解决。需要能够从“绿色设计”开始,最终要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执委、总干事邢雷介绍说,WGDO在2013年成立于布鲁塞尔,是全球首个以倡导“绿色设计”理念推动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如今已获欧盟官方认证,具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2020年中国北京代表处依法设立,并将这一概念带入了中国。

邢雷表示,今天论坛聚焦国内绿色供应链以及绿色转型,让“绿色设计”与“绿色供应链”的关系进入公众视线,助力“绿色设计”概念深入“绿色供应链”实践,这也是 WGD0 长期深耕的关键领域。因为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绿色设计,且绿色设计也不应仅局限在产品、外观、规划等,而是要贯穿“宏观—中观—微观”,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为了让绿色设计更好地赋能绿色供应链,WGDO正在围绕五项工作重点发力。一是推进绿色设计国际标准编制,这也是我们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培育“绿色设计工程师”人才,联合行业协会、高校与企业搭建培养体系。三是深化“世界绿色设计之都”建设,让城市成为供应链绿色转型的枢纽平台。四是推广“绿叶标”评定,帮助企业树立绿色品牌,促进绿色消费,引导供应链上下游形成绿色闭环。五是设立“绿色设计”国际奖项,通过各类国际平台树立行业标杆,激发供应链企业绿色创新积极性。

“近年来,全球正在形成共识,中国将‘绿色设计’写入了中共中央深改委的文件,且各个部委的文件中也出现了‘绿色设计’的概念。实践充分证明,‘绿色设计’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既能实现减污降碳的环境效益,又能为企业创造绿色竞争力。”邢雷强调。

政府正在形成巨大推进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张建平在发言中谈到,对中国国内而言,现在切实在通过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引领企业朝着低碳绿色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比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就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支持下,中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明确地把绿色贸易、绿色消费、绿色供应链的构建都纳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当中。最近,我们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也在加大力度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张建平说:“近日,商务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该文件的出台,是中国对中长期践行低碳绿色发展的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它涉及了绿色生产、绿色贸易、绿色消费,涉及产品和供应链的整个流程和环节,都要朝着低碳绿色的方向去迈进。总之,未来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是要求我们中国的企业和全球的企业共同努力、共同协作,也要求在绿色供应链上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包括国内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都要去发挥积极的作用。”

来源 | 中化新网 记者:郁红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incentive-icons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团结全国环境新闻工作者
4497文章数 61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