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我开着车,沿着321国道走。收购点一排排,三轮车、电瓶车来来往往。老李站在筐旁,眉头紧着,指着筐里的次果说:“安岳柠檬都卖到5块多一斤了,我们的蜜柑好果才卖到几毛钱一斤,剩下的只好按框卖,3元一筐。”话没说完,手又抖了下。我的手机拍下了堆在路边、被丢在垃圾桶旁的果子。有人把一筐筐倒在地上,像是丢弃了一季的心血。
现场的收购牌写着0.3-0.5元/斤。有人告诉我,今年能卖到0.5-0.8元/斤的被认为是最好的。那些被分为电商果、罐头果、榨汁果的分类,价格普遍比去年低很多。宝山村的代办一边分拣一边叹气:“往年这个时候,平均1-1.2元/斤,次果0.4-0.5元;今年最高也就0.85元,收购均价只有0.3-0.5元。”
听到这些数字,我心里一沉。有人当场算了一笔账:肥料、农药、灌溉电费,加上采摘人工,每斤成本接近0.5元。按他家的数据,3亩地今年能采3万斤,若按0.5元/斤卖出,扣完成本纯收入可能不足5000元;去年同期能赚2万多。还有人在短视频平台上传卖果的视频,留言里写着:卖了6500元,扣剪工费2560元,加农药肥料,一年净赚两千多。这些声音像针,扎在人的心上。
![]()
我问了好几个人,听到的原因有几条交织在一起。报纸上也有数据支撑:雁江是“中国早熟蜜柑之乡”,种植面积达27万亩,年产46万吨,品牌价值从2008年的8.53亿元涨到近40亿元。但今年却遇冷。
第一,上市时间撞车。村干部李金良说,今年闰六月,蜜柑比往常推迟了20多天上市。恰好和湖南、湖北地区集中上市重合,果商分流,买盘被稀释。
第二,品质受天气影响。代办王在洪告诉我,连日雨水导致上色不足、糖度不高,果型还不理想。很多果树今年果实偏大,收购商怕“大果脱水空心”,大果反而不好卖。听到果商的话,我能想象他们的算盘:收回去三天卖不完,就会亏本。
第三,消费端需求疲软。市场上柑橘品种多,蜜柑作为比较老的品类,吸引力下降。路边摊和电商生意都不太好,淘宝上“雁江蜜柑”相关店铺屈指可数,销量有限。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下行。
这些因素叠加,使得鲜销为主的雁江蜜柑在收购端全面失色。现场还有人担忧:若这段时间卖不出去,遇上霜或雨,果子只能烂在树上。看着被丢弃的果子,我想不到更合适的词,只有无奈。
![]()
我也去看了当地的应对措施。雁江没有坐等。专家下地,评估土壤气候,选出“雁媛”做为改良拳头品种。政府推“四统一”——统一提供枝条、统一嫁接技术、统一施用有机肥、统一管理技术。宣称“雁媛”果实饱满、甜度高、抗病强,适合后续市场竞争。案例里提到,某家庭农场20多亩“雁媛”预估每亩产3000斤,每斤售价可达10元,亩产值远高于传统蜜柑。
好消息让我眼前一亮,但我也听到了种植户的担心。树苗需要2-3年才能见效,管理更精细、投入更大,需要用有机肥、有机水溶肥,产出好果才可能卖出好价。有人提醒我:“早几年耙耙柑刚开始价格高得吓人,后来也垮了。谁敢保证未来几年不重蹈覆辙?”这句话很现实,也很刻薄。
加工端有动作。海通集团的万吨浓缩果汁项目落地,这在雁江是“零的突破”。艾佳集团也计划投资果蔬深加工。品牌推广也在做,李子柒等人在公开场合试吃“雁媛”,赛场与城市的露出增加了曝光度。但从地面到货架、从果农到消费者的链条还长,市场能吸收多少新增产能,暂无相关信息。
![]()
站在收购点,我能体会到农户的焦虑和地方的着急。给点个人观察,供大家讨论:
![]()
这些办法不是灵丹妙药,但比眼睁睁看果子烂树上要积极多了。很多技术和项目已经启动,问题是推进的速度与果农承受能力还不匹配。市场会检验“雁媛”等改良品种的价值,时间会给出答案,过程里需要有人兜底。
我离开时,老李又去搬了一筐次果上车。他说“今年就图一个不亏本”,声音有点小,但很实在。农民盼着好价,政府盼着产业升级,企业盼着利润回流。看着这一地的果子,我有点沉重,也有点期待。因为变化已经开始,只是来得慢,路还长。
你怎么看?如果你是果农,你会怎么选择?若是地方官员,你会把第一笔投入投向哪里?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大家一起聊聊这桩和我们饭桌、钱包都息息相关的生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