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薛育建
编者按:
当流量遇见沃土,当云端视角走进田间地头,乡村振兴的故事便有了新的写法。11月,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网联会与人民网四川频道共同发起“网络人士行走四川——走进攀枝花”活动。这是一次“行走的调研”,也是一场“共富的对话”。它们共同回答着同一个命题: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阳光攀西正如何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美好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真实生长。让我们一起展开这份充满新意的“乡村答卷”。
经度102.15,北纬26.8°,海拔1970米。这个被标注为“芒果种植禁区”的地带,却孕育出每斤售价高达16元的“黄金果实”。当初冬的寒雾笼罩川西南群山,这里竟迎来芒果的丰收季。走进攀枝花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中山村,我们试图解开这场农业奇迹背后的层层密码。
![]()
中山村芒果产业园。中山村党支部供图
悬念一:热带水果如何征服高寒山区?
站在中山村的观景台俯瞰,最令人费解的景象映入眼帘:在松林与云雾之间,8000亩芒果树顺着山势绵延。按照农业教科书定义,芒果应该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温热河谷。
“我们打破了3个不可能。”新山傈僳族乡党委书记严明发指着测高仪上的数字说:“海拔最高、纬度最北、成熟最迟——这里的芒果要比沿海产区晚上市整整3个月,生长周期长达9个月。”
破解这一谜题的关键,藏在一次“意外”中。2008年,村民在低海拔试种成功后果断向高山进军,意外发现高海拔的强光照与15℃昼夜温差,反而造就了更饱满的果型和高达22%的糖分积累。
悬念二:每棵果树为何都穿“铁衣”?
果园里最奇特的景象,是每棵芒果树都佩戴着精钢打造的“束腰”。粗钢筋作骨架,细钢筋弯成圆环,构成一件件泛着冷光的“铁衣”。
“这是我们的防断枝神器。”果农文有慧轻抚着沉甸甸的果实解释,单个芒果最重可达6.5斤,传统枝条根本无法承受。这项看似简单的发明,使果树挂果量提升30%,采摘效率提高两倍。
更精妙的装置隐藏在土层之下: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物联网感知干湿度,防冻模块能在霜冻来临前自动喷出保护水雾——这套系统让果园在2022年极端寒潮中零损失。
![]()
果农细心看护芒果。中山村党支部供图
悬念三:智慧农业如何再造乡土?
当轨道运输机载着金黄的芒果在山间穿梭,这场农业革命的核心图景终于完整呈现。
“手机APP实时显示每棵树的营养需求。”园区技术人员张国梅展示着智慧农业平台,13套轨道运输系统、100盏杀虫灯、6套水肥灌溉系统共同构成“云上果园”。果农郭金军站在认购果树前,通过直播向外地的客户展示果实长势:“每棵树认购价千元,还未采摘就已售罄。”
![]()
中山村新貌。中山村党支部供图
悬念四:农文旅融合带来怎样的裂变?
芒果文化馆里,游客正在体验芒果加工;帐篷营地中,房车游客品尝着现摘的椰香芒;观景台上,孩子们在自然课堂辨认昆虫。这座产业园已超越传统农业范畴,成为三产融合的奇异样板。
“单日最高接待游客3000人,农旅综合收入突破300万元。”村支书李国田透露,通过“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村民同时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和经营股金三重收益。
解密这串芒果密码,核心在于3把钥匙。李国田扳着指头细数起来。“第一把密匙是时空密钥,利用高海拔气候实现错峰上市,单价提升300%;第二把密匙是科技密钥,8大智能系统构建智慧农业生态,亩均节本增效2000元;第三把密匙是融合密钥,打造‘芒果+’产业链,带动72%农户年均增收超10万元”
站在挂满果实的芒果树下,果农文有林算着今年的收成:“50亩果园,预计收入100万元。”这个曾经人均收入不足万元的村庄,如今靠着“冬日芒果”实现人均纯收入2.56万元。那颗悬挂在1970米高处的金果,正映照着中国乡村振兴的别样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